•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炳林:汲取歷史智慧取得抗疫鬥爭最後勝利

2020-03-10 13:27: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昨日,教育部社會科學司、人民網聯合舉辦“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解讀黨中央關於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分析中國戰“疫”彰顯的中國共産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講述戰“疫”一線的感人故事。

  在直播中,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炳林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必修課教學內容,以《總結歷史經驗,增強必勝信心》為題進行講述。王炳林指出,回顧近代以來的歷史,每逢危機關頭,中國人民都激發出偉大的愛國情懷和無窮的鬥爭力量。我們要汲取歷史的智慧,取得抗疫鬥爭的最後勝利。

  王炳林談到,我們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智慧,更好地走向未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磨難,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犧牲。有外敵入侵、自然災害等等。我們常説多難興邦,每當這種危機關頭,都能激發偉大的愛國情懷和無窮的鬥爭力量。

  王炳林談到,人類和瘟疫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據歷史記載,從西漢以來的2000多年,中國古代先後發生了300多次瘟疫流行。經常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世界也是如此。比如14世紀中葉的歐洲爆發了黑死病,導致了5000多萬的死亡,佔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1918年,流感從歐洲蔓延到全世界,奪取幾千萬人的生命。中國古代也有兩次大規模的瘟疫,一次是在東漢末年到三國初年,瘟疫大爆發,再加上戰亂,人口驟減,由當時六千多萬人減少到一千五百萬人以下。第二次是在明代末年到清朝初年,導致數千萬人的死亡。近代以來,從1910年到1911年,在中國的東北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鼠疫,奪去了6萬多人的生命。應該説,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從來沒有停止過和疾病的抗爭。

  王炳林介紹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我國的衛生防疫事業開闢了新的道路。1950年8月,新中國第一次召開了全國衛生會議,確立了“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1951年,中共中央專門發出了關於加強衛生防疫和醫療工作的指示,對全國防疫工作作出全面部署。1952年12月,毛澤東專門為第二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題詞,“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準,粉碎敵人的細菌戰”。

  幾十年來,國家大力推行預防接種、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建立全國性的衛生防疫體系,健全了傳染病預防的法律法規,積極開展像鼠疫、血吸蟲、瘧疾、麻風、結核、艾滋病等專項防治。1961年我國基本消滅了天花,2000年實現了消滅脊髓灰質炎,許多傳染病發病降到歷史的最低水準。在這次抗擊疫情之前,我國曾經有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抗瘟疫鬥爭:一次是1958年消滅血吸蟲病,毛澤東專門寫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有一句大家很熟悉,就是“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毛澤東用詼諧的詩句表達了興奮之情和豪邁之氣。另外一次是2003年抗擊非典的勝利。非典疫情爆發的時候,面對當時也是世界醫學界一無所知的新型傳染疾病,人們有一個逐漸的認識過程。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取得抗擊非典的勝利,也促進了我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建設。目前的抗擊疫情也是把傳統的有效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早發現、早隔離,控制傳染源,加強救治。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舟共濟,防控措施非常有力,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王炳林指出,正如恩格斯所説的“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巨大的歷史進步為補償的”,歷史進步的前提是善於化危機為機遇,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汲取歷史的智慧。中華民族從磨難中奮起帶給我們寶貴的啟示。

  第一點,正確判斷形勢,辯證看待問題。正確判斷形勢,深刻認識國情,是制定正確政策的前提。回顧歷史,每當一個重大事件危機關頭的時候,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議論,比如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就有“速勝論”、“亡國論”,議論紛紛。毛澤東正確分析了國際形勢,也正確分析了中日兩國的國情,明確提出抗日戰爭是持久的,勝利是屬於中國的。這樣的判斷,就是在認識形勢、認識國情的基礎上作出的。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這次疫情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實踐證明,黨中央對疫情形勢的判斷是正確的,各項工作部署是及時的,採取的舉措是有力有效的。同時,我們在判斷形勢的時候,要辯證地看待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看待我國的發展。比如,如何看待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呢?疫情對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肯定會有影響,但是我們從長遠來看,從我們的基本發展理念、發展的成就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疫情的衝擊只是短期的,不要被問題和困難嚇倒,我們的戰略目標一定能夠如期實現。

  第二,增強憂患意識,強化底線思維。古人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道路曲折是有必然性的,任何時候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比如,我們學習歷史都知道,1945年中共七大召開,面臨著抗戰要勝利了,但是毛澤東在七大上一口氣列舉了我們可能遇到的17個問題,越是到勝利的時候,越要想到我們可能遇到的問題。毛澤東講的第1條困難,就是外國大罵我們怎麼辦,能否經受得住。其中第11條還提出天災流行,赤地千里怎麼辦。講完16條以後還加一條,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怎麼辦。把各種困難、各種問題都想到了,我們才能贏得主動。毛澤東當年提了這麼多困難,就是要求我們從最壞的可能性上去制定我們的政策,從而使我們贏得主動。這就是底線思維,這就是憂患意識。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底線思維,凡事從最壞處著眼、向最好處努力,打有準備、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樹立底線思維,才能夠保持戰略定力,遇事不慌,指揮若定,科學謀劃,贏得主動。這也是歷史上經歷磨難給我們的啟示。

  第三,尊重自然,尊重規律。過去的瘟疫一般是由兩種因素引起的,一是自然因素,像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等等。另外一個是社會因素,包括戰爭、饑荒等等。但是,我們發現這次不屬於傳統兩個方面的因素,雖然病毒的溯源還在探索當中,但可以肯定,怎麼樣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是關鍵問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要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有一條規律,我們應該記住,那就是當人類愛護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時候,大自然對人類的回報是慷慨的;當人類破壞自然、損壞自然、違背自然的時候,自然界對人類的懲罰是無情的,這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所以,我們一定要從教訓當中深刻知道,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的重要,一定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

  最後一點,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充分依靠群眾。大家知道近代中國是在黑暗當中艱難前行的,中國共産黨登上歷史舞臺,中華民族迎來了慾火重生的曙光。孫中山先生曾經感嘆,近代中國是一盤散沙。為什麼一盤散沙呢?就是沒有強有力的組織。共産黨成立以後,深入到群眾當中去,起到了團結群眾、凝聚群眾這樣一種核心的作用。比如説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呢?就是能發動群眾、高舉起團結群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持全民抗戰,最終取得勝利。新中國成立以後,每一次戰勝磨難的實踐都充分證明,只要有黨的堅強領導,科學決策,有黨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有黨員衝鋒在前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就一定能帶領群眾戰勝困難、取得勝利。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要我們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關心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就會有力量。比如説,我們這次抗擊疫情當中,黨和政府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提高收治率、治愈率,和降低感染率、病亡率作為突出任務來抓。醫務人員是戰勝疫情的中堅力量,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及時出臺了一系列保護關心和保障的政策措施。受疫情影響,部分群眾的基本生活會面臨一些困難,黨和政府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出臺措施,確實保障基本民生,因而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正是由於有群眾的擁護和支援,我們才形成了萬眾一心、同舟共濟這樣一種強大的抗擊疫情的合力。這次抗擊疫情是全國一盤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義無反顧,頑強拼搏,同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一次抗擊疫情是一場人民戰爭,就是因為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各行各業的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心,不辭辛勞,真誠奉獻,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抗擊疫情作出貢獻。這是抗擊疫情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

  王炳林最後談到,總結歷史經驗使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有改革開放以來奠定的物質基礎保障和不斷提升的醫療衛生水準,英雄的中國人民一定能夠儘快取得抗疫鬥爭的最後勝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