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如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2018-08-18 12:56:00
來源:學習青年説
字號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面對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我們應當怎樣認識、怎樣解決?今天,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學習青年説”邀請專家為您解讀。  

  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性質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5年來,我國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創新驅動發展成果連連,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狀況逐步好轉。隨著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我國穩定解決了10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我國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加凸顯。這不僅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也成為如何推動高品質發展、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亟待破解的難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化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定不移地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緊緊圍繞高品質發展,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處理好“量變”和“質變”的關係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存在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比如,經濟發展一馬當先,而民主法治、文化教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發展雖穩步推進,但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進性還有待加強。即使在經濟領域,像是不同産業、不同區域、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等之間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實,不平衡發展與不充分發展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一體兩面,不平衡發展多是從橫向比較來分析的,而不充分發展多是從縱向比較來分析的。因此,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歸根結底是實現高品質發展問題,不僅要有量的明顯增加,更要有質的顯著增強。  

  解決問題要遵循客觀規律

  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遵循客觀規律,堅持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遵循經濟規律,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因此,必須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把施創新驅動戰略放在突出位置上。當務之急是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將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為建設科技強國、品質強國、航太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提供有力支撐,解決好經濟發展與創新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由此,緊緊圍繞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促進我國産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遵循自然規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人類生存離不開自然世界,人類生存所進行的經濟活動必須依賴自然環境、必須服從自然規律。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粗放型經濟增長使我們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的窘境,嚴重衝擊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也凸顯了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即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不平衡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不充分。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因此,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一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決擺脫“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老路,將綠色發展嵌入到經濟發展中;另一方面,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並在可持續發展中孕育打造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新前景。

  遵循社會規律,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包容性發展,核心就是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長足進展,為實體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物質條件。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加突出。這就要求我們在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注重包容性發展,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