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論“公與私”

2018-07-28 11:06:00
來源:黨建網微平臺
字號

  公私分明是基本操守,公而忘私是崇高境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公私”關係作出重要論述,黨員幹部要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時時以總書記要求為尺規,爭當一名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的黨員幹部。黨建網微平臺邀您一同學習。

  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

  作為共産黨員,作為黨的幹部,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有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觀,才能把群眾裝在心裏,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習近平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

  作為黨的幹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2014年1月14日,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作風問題,很多是因公私關係沒有擺正産生的。作風問題有的看起來不大,幾頓飯,幾杯酒,幾張卡,但都與公私問題有聯繫,都與公款、公權有關係。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領導幹部必須時刻清楚這一點,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

  ——2014年1月14日,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權力姓公不姓私

  我們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來為黨分憂、為國幹事、為民謀利。要正確行使權力,依法用權、秉公用權、廉潔用權,做到法定職權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處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關係。

  ——《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2015年1月12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325頁

  要完善黨內權力運作和監督機制,實行權責對應,堅決反對特權,防止濫用職權。執政黨對資源的支配權力很大,應該有一個權力清單,什麼權能用,什麼權不能用,什麼是公權,什麼是私權,要分開,不能公權私用。

  ——2014年5月9日,習近平在參加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

  為政清廉才能取信於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這個道理我們黨早就明確提出來了。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明白自己的公僕身份

  從思想上解決問題,就是要從思想上真正明白自己的公僕身份,自覺擺正自己的位置,站穩群眾的立場,增進同群眾的感情,克服一切脫離群眾、違背群眾意願、損害群眾利益的私心雜念。從行動上解決問題,就是要端正作風、端正行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做一個合格的共産黨員,做一個稱職的黨的幹部。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的講話

  中國共産黨能夠帶領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也能夠進行偉大的自我革命。我們要永葆蓬勃朝氣,永遠做人民公僕、時代先鋒、民族脊梁。

  ——2017年10月25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

  責任重於泰山,事業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

  手握戒尺,克己奉公

  在作風問題上,起決定作用的是黨性。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習近平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

  手握戒尺,就是要手握法律的戒尺、紀律的戒尺、制度的戒尺、規矩的戒尺、道德的戒尺,做到克己奉公。我們的內心要始終裝著一把黨性的尺子,衡量人生得失,把握行為尺度。

  ——2015年12月28日、29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三嚴三實”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的講話

  對黨員、幹部來説,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嚴重的病變,“總開關”沒擰緊,不能正確處理公私關係,缺乏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觀,各種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難免了。

  ——2014年10月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