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人民滿意為宗旨, 深入推進 “放管服”改革

2018-07-26 10:40: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為順應人民的期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需要,我國政府“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2018年6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總結了“放管服”改革的戰略意義,明確提出了下一步“放管服”改革的重點與難點,著重闡明瞭確保改革措施落地見效的具體要求。

  一、深刻認識“放管服”改革的戰略意義

  從歷史的角度看,要深刻認識傳承與發展的關係,要認識到“放管服”改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其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市場經濟改革的大思路一脈相承。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對經濟體制改革目標認識不斷深化,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輔助性作用到“起基礎性作用”再到“起決定性作用”,我們對“放管服”的認識也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深化,但總體上是“放開搞活”歷史經驗的延續和發展。

  從現實的角度看,要深刻認識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要認識到“放管服”改革是一場重塑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政府自身革命。“放管服”改革是觸利益、動格局的改革,是刀刃內向的一場深層次革命。政府要把大量不該管的事項交給市場或社會,把生産經營和投資自主權還給企業,從源頭上減少了權力尋租問題,推動政府工作人員改變與審批發證相伴的“看家本領”,轉向提供優質服務,促進了依法行政、廉潔行政,從根本上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鞏固了政黨的執政基礎。

  從功能的角度看,要深刻認識經濟發展與“以人民為中心”的關係,要以人民滿意為宗旨,通過“放管服”改革持續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帶動創新創業熱潮,讓廣大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反覆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放管服”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顯著的成效,關鍵是順應群眾期待、遵循經濟規律、尊重基層首創精神。無論是發展經濟、簡政放權、優化服務,還是營造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環境條件,從更深層次上而言都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從未來的角度而言,要深刻認識發展與改革的關係,面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面對國內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不斷顯現、一些風險隱患更加突出,必須依靠深化“放管服”改革來贏得發展。因而,改革仍然是我國現在和將來很長一段時期的最大紅利,只有進一步破除各種束縛創新發展活力的桎梏,把市場活力最大限度激發出來,把人民群眾創造力量最大限度調動出來,才能使我國經濟走上依靠創新提質增效的新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升抵禦外部風險能力。

  二、準確把握“放管服”改革的重點難點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必須以人民滿意為宗旨,加快政府職能深刻轉變,以更實舉措更大地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簡政放權”是基礎,以“放”産生活力和動力。要相信市場的力量,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最有效的形式。因而,政府對市場的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要逐一進行論證,除關係國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能取消的堅決取消,能下放的堅決下放。無論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還是繼續推進投資項目審批改革,無論是大力破除市場準入壁壘,還是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都體現了通過“放”來賦權于“民”和“市”,激發群眾的創造性,推動市場的活力。

  創新監管是保證,以“管”營造公平和秩序。“放”與“管”是一對辯證關係,只有放下去,才能管得好;也只有管得好,才能放得開。要相信以公平和秩序為追求的制度的力量,但制度的執行、完善與創新更需要各級政府的擔當、智慧和能力。在今後五年內,要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政府要帶頭講信用,同時要對企業的信用進行智慧綜合監管。各級政府也要本著鼓勵創新的原則,對新興産業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推動新興産業健康有序發展。各級政府也要認識到,監管需要健全審管銜接機制,形成監管合力,營造全社會依法依規營商辦事的良好氛圍。

  優化服務是根本,以“服”輸出便利和品質。為人民服務是執政黨和政府的一貫宗旨,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本質上都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因而,各級政府要真正把服務意識、服務理念貫徹到政策制定、政策執行的各個環節之中。要積極主動換位思考,站在企業和群眾角度考慮問題,變政府“端菜”為人民“點菜”;要積極持續開展簡證便民行動,政府部門要把能否做到企業和群眾“辦事不求人”作為服務型政府建設成效的一個“試金石”。要通過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平臺、為群眾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服務等方面更好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讓人民群眾成為改革的監督者、推動者、受益者。

  也應認識到,簡政放權、創新監管、優化服務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循序而進。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上強調了“五個為”:為促進就業創業降門檻、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擔、為激發有效投資拓空間、為公平營商創條件、為群眾辦事生活增便利。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他又提出“六個一”,即企業開辦時間再減一半,項目審批時間再砍一半,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企業和群眾辦事力爭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凡是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證明一律取消。應該説,這“五個為”和“六個一”的完成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以釘釘子的精神,久久為功,常抓不懈。

  三、努力確保“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見效

  真正的改革必然是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目標和形式,以打破利益壟斷、重構利益格局為本質和內核的深層次變革。“放管服”改革也是一場涉及利益、觀念、體制機制、工作方式的系統性變革,需要黨領導各地區各部門乃至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堅定不移地將這場改革推向更深層次、更高水準。

  要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的關係。“放管服”改革需要頂層設計,需要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制定目標、任務與標準,加強監管與監督;同時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也必須鼓勵地方和基層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形成競相推動改革的良好局面。要為勇擔改革重任、敢於“吃螃蟹”的改革者、擔當者鼓掌撐腰,完善容錯糾錯機制。

  要處理好部門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係。“放管服”改革是一個系統性改革,既有“最後一公里問題”的基層落實問題,也有“中梗阻”的中間層次問題,也可能存在中央部門的“最先一公里”問題,因而需要協同聯動,共同解決。更重要的是,政策制定和執行的各部門要以國家利益、整體利益為重,勇於犧牲部門利益,決不能因為自身利益阻礙改革,以大局意識和工匠精神落實好改革。

  要處理好改革創新與完善法規的關係。改革創新需要法律法規的保障,對落實得好的要依法加大政策激勵力度,對不作為亂作為的要抓住典型依法嚴肅問責。但另一方面,改革創新也意味著要突破原來的法律法規框架,過時的規定往往成為改革創新的“絆馬索”,因而必須按照“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要求,及時把改革中形成的成熟經驗制度化、法律化,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工作。

  行百里者半九十,往往越接近目標時更容易懈怠,矛盾越複雜、任務越艱巨。“放管服”改革利國利民,意義深遠,既涉國民福祉,也及執政根基。我們必須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李克強總理6月28日電視電話會議講話精神,奪取“放管服”改革的最後勝利。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作者簡介

  姓名:柴寶勇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

  職務:執行院長 職稱: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