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2017-11-02 09:00:00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們黨準確把握我國發展新特點新要求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對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是十九大報告立論的重要依據,也是貫穿報告全篇、具有統領性作用的重大理論創新亮點。認真學習領會好這個重大政治判斷,對於深刻理解把握好十九大精神至關重要。

  歷史性變革推動進入新時代 

  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重大政治判斷的實踐基礎和客觀依據,是黨和國家的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勵精圖治,砥礪前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三個意味著”,分別從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維度,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的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為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思想動力。回顧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成功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以超常的膽略和力度,披荊斬棘,攻堅克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實現歷史性變革,中國正昂首闊步行進在強起來的偉大征程中,我們豪情滿懷,信念無比堅定。

  理論新飛躍引領進入新時代的偉大實踐 

  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重大政治判斷的理論標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順應時代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飛躍,是黨的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涵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各個領域,系統完整、邏輯嚴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寫進黨章,這是十九大標誌性成果、歷史性貢獻,是十九大諸多亮點中最大的亮點,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願望,是黨心軍心民心所向,眾望所歸。我們要更加自覺地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不懈用其武裝官兵頭腦,把科學的思想理論轉化為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

  戰略新安排描繪進入新時代的美好前景 

  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重大政治判斷,是根據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需要提出來的。新時代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角度提出來的,不是歷史學上時代劃分的概念。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黨的十九大報告著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到2050年中間的30年作了新的戰略規劃,描繪了新的路線圖,制定了新的時間表。按前後兩個15年分別提出了新的奮鬥目標,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奮鬥目標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設想的“三步走”戰略,即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前了15年。這反映了我國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的高速發展,發展成果已經遠遠超出了當時的預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根據發展了的新實際,與時俱進適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奮鬥目標,即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的戰略目標和部署,標誌著我們國家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了新時代的新征程,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奮鬥進取。

  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要求進入新時代 

  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的客觀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中國基本國情的一個新的深刻認識,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一個重大創新發展。

  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由1956年黨的八大正式提出。八大報告指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了規範的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此後一直沿用這個提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作出重大修改,具有充分的實踐依據和理論依據。從實踐上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我國生産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生産能力極大增強,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落後的社會生産”的表述已經不符合實際;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人民生活需要日趨多樣化多方面多層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新的表述與過去的表述既有重大變化又保持了連續性,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後的社會生産”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反映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要求,也反映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從理論上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發展進程中必然還要經歷若干具體的發展階段,不同時期會顯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徵。這種動態的發展過程,是由量變積累引起部分質變,在新的基礎上再由新的量變積累引起新的部分質變的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正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取得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的實踐總結和理論概括,也可以説是對中國社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客觀實際的肯定。

  進入新時代對強軍興軍提出了新要求 

  中國夢蘊含強軍夢,強軍夢支撐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也進入了新時代。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由此有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強軍興軍的新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習主席提出的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即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八個明確”之一。報告強調,必須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貫徹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建設強大的現代化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和戰略支援部隊,打造堅強高效的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作戰體系,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報告對新時代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出了新的規劃,即: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資訊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略能力有大的提升;第二步,同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全面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繼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提出要深化軍官職業化制度、文職人員制度、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進軍事管理革命,推進重大技術創新、自主創新,加強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推動治軍方式根本性轉變,發展新型作戰力量和保障力量,提高基於網路資訊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等等。其中每一句話都是一篇深化改革的大文章,都是一項浩大的改革系統工程。新時代強國強軍偉大事業天地廣闊,大有可為,全軍官兵要認清形勢,珍惜機遇,更加奮發努力,不斷書寫軍旅生涯新的輝煌篇章!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