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理論

人民論壇:學會與時間“愉快地相處”

2017年03月08日 13:2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時間是個常量,每年365天,誰都不會少。對勤奮者來説,時間卻是個變數,在有限的時間單位裏實現更多願望,正是生命意義之所在。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跳出時間束縛的最好辦法,就是讓每一秒都能“逝得其所”。上海遭遇罕見寒潮,市內水錶水管報修數量猛增,幾名維修師傅連夜換了300多只凍裂的水錶;安徽醫生陳磊,緊張手術一整天,坐在地上喝葡萄糖補充體力……2016年這些爭分奪秒、忘我工作的感人瞬間,成為不少人心中最溫暖的年度回憶。“忙並充實著”,詮釋出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更潛藏著對時間的深深敬畏。正如一位哲人所説,“你應該敬畏時間,因為那是一切的密碼”。

  也有一些人,看上去很珍惜時間,實際上卻並不能和時間“愉快相處”。比如,忙得昏天黑地,“5+2”“白加黑”,“辛苦指數”很高,但總是忙不到深化改革、破解難題的關鍵處;又如,缺乏主見,隨波逐流,忙得像陀螺一樣,卻迷失了前進方向;再如,眉毛鬍子一把抓,像“撒胡椒面”一樣這裡抓一下、那裏敲一點,最後一事無成。陷入“事務主義”的事無巨細,或僅忙於“命令主義”的上傳下達,算不上對工作的積極負責,效果也無異於浪費時間。越忙越亂,越忙越盲,正是我們衝刺全面小康征程中所要警惕之處。

  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有怎樣的大局觀、戰略觀,不僅決定著我們的“時間效率”,也決定著我們能走出多遠、抵達何處。中醫裏講,“一脈不和,周身不適”,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正是我們能否跳出“瞎忙”藩籬的關鍵所在。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艱巨繁重任務,對大局成竹在胸、對大勢體察有度、對大事運籌帷幄,方能蹄疾而步穩。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體積不變的木桶,先放滿小礫石,大石塊很難再擱下;如果換個順序,小礫石就能填滿石塊間的縫隙。物理空間內的閃轉騰挪,和時間管理頗有相通之處。所謂掌握時間的主動權,就是輕重緩急安排得當,大事小情統籌兼顧。無論深水區的改革攻堅,還是百尺竿頭的民生保障,各領域各環節的關聯性更加突顯,確保各項任務齊頭並進、落實有力,離不開高超的彈鋼琴藝術。把解決具體問題與解決深層次問題結合起來,把眼前需要與長遠謀劃統一起來,把改革協同配套同改革重點突破結合起來,時間自會為我所用。

  “成天忙得要命,但工作確實沒有做好。毛病在那裏?在於不善於使用自己的力量。”在一次幹部大會上,習仲勳同志這樣回答忙而無效的問題。我們善用自己的力量,就是要學會從時間中解放自己,敢於並善於向時間要效率。當我們能夠自由地遨遊於時間的海洋,一定會順利抵達夢想的彼岸。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05日 04 版)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