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理論

堅持群眾路線 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2017年02月23日 08:27:36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張德勇(中國社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研究了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制定了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把堅持群眾路線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會議指出,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作為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堅持群眾路線是黨的寶貴歷史經驗的總結。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救國救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作已任。無論是土地革命時期,還是抗日戰爭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作為中華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始終衝鋒在前,並以自己的行動感染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走上民族振興之路。正是由於人民群眾的支援,中國共産黨才會從建黨之初的50多名黨員,逐漸發展壯大,從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從困境中崛起,在曲折中前行,以大無畏的精神戰勝任何艱難險阻,開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産黨逐漸認識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産黨人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繫;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黨的七大通過的新黨章,第一次明確規定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至此,密切聯繫群眾作為黨的三大優良傳統之一,深深植根于黨的建設和黨的工作中,使我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

  堅持群眾路線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根本保證。黨的執政基礎,是廣大人民群眾,黨的執政地位,是廣大人民群眾賦予的。鄧小平指出,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這個傳家寶永遠不能丟。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建設以及各項事業的發展,同樣需要堅持群眾路線,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胡錦濤指出,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從根本上説都來自於人民;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是黨執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日益多樣化,新問題、新矛盾不斷出現,有時還十分尖銳。這就需要在新形勢下,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始終堅持群眾路線,想人民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自覺地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著力解決好關係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滿足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使黨和人民群眾形成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體。只有這樣,黨的執政基礎才能夯實,黨的執政地位才能鞏固。

  堅持群眾路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們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黨的十八大確立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的美好願景,把黨和人民群眾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是黨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邁向新征程的航標燈,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群眾;同時,它也凝聚了人民群眾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生活幸福的美好憧憬和熱切期待。

  習近平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緊緊依靠群眾,就要必須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當好人民公僕;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人民群眾成為實現“中國夢”過程中最重要的動力來源。不斷為人民造福,就是要努力使人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過上稱心如意的幸福生活,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於是,在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中,黨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一步一步地砥礪奮進。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