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理論

【專家談】習主席兩度出訪中東歐國家開啟發展新篇

2016年06月18日 14:32:0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字號:    

  今年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出訪中東歐國家捷克,開啟了中捷戰略合作關係新時代。6月17日,習主席再度啟程出訪中東歐國家塞爾維亞和波蘭。不到三月,中國國家主席兩度出訪中東歐國家,這在中歐關係史上實屬罕見,如此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訪問必將為中國—中東歐合作注入新動力。

  當今歐洲社會面臨一系列危機和挑戰,諸如難民危機、歐債危機、人口老齡化危機、俄烏衝突危機和暴恐襲擊危機等,還有“疑歐”、“脫歐”思潮以及極右翼勢力對歐洲一體化的挑戰。尤其是在西歐地區,各種危機和難題並存,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出現動蕩。在這種大背景下,中歐關係的深化同樣遇到了挑戰。一方面,西歐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歐洲議會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另一方面,不少西歐國家諸事纏身,無暇他顧,意味著中歐關係的發展在近期或遭遇瓶頸。

  中歐關係的深化雖面臨困境,但也存在發展的良機,那就是“西歐不亮中東歐亮”。中東歐國家近年來對華關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由以往不太重視對華關係、有時甚至還産生誤解或不愉快,轉向理性的、務實的、積極的對華外交。這就給中歐關係的深化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舞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歐經貿和科技合作取得纍纍碩果,雙邊貿易額由1978年的47億美元發展到2014年的6151億美元,增長了130倍,中歐互為第一大和第二大貿易夥伴;截至2015年底,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累計1037.1億美元,中國對歐直接投資累計728.6億美元。但瑕不掩瑜,在可喜成績單的背後還應看到——2014年中東歐16國與中國的貿易額為602億美元,僅佔中歐雙邊貿易額的9.78%;2000-2011年15個“老歐洲”國家共吸引85%的中國對歐投資。這種現象説明中國—中東歐的經貿合作權重比很低,發展潛力還很大。

  可見,中歐關係深化既要重視與西歐大國的外交關係,也要兼顧與中東歐中小國家的利益交往,增強中東歐經濟板塊在中歐關係中的分量。值得一提的是,中東歐國家近年來經濟增長較快,社會相對穩定,特別是波蘭、捷克等國領導人更替後,涌現出杜達總統和澤曼總統這樣主張對華友好的領導人,這就為中國改善與中東歐國家關係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

  正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都從戰略高度看待對方,都本著互利互惠、共謀發展的原則,才使得雙邊關係近年來有了密切的互動。在中國外交總體戰略中,中東歐地區是深化中歐關係的一塊寶地,是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産能合作”戰略的一個區域,也是中國加大對歐投資的一大沃土。而在中東歐國家外交選擇中,中國也是它們優先的一個經貿合作夥伴,是它們振興經濟、加強互聯互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可靠保障。在這樣的相互需求中,我們看到了中國與中東歐“16+1”合作平臺的搭建,看到了中國注入鉅資對中東歐國家的支援,看到了雙邊高端領導人頻頻互訪的一幕幕場景,看到了雙邊經貿合作取得的顯著成就。

  此次習主席對塞爾維亞和波蘭的訪問,其政治寓意的確深遠。這兩個國家在中東歐地緣政治板塊中的位置都很重要,波蘭是連接中歐、北歐與西歐的一個紐帶,而塞爾維亞則是東南歐與地中海地區的一個節點。它們與上次習主席訪問過的捷克一道,構成中東歐地區由北向南的一個主軸,也是該地區南北大通道的核心地帶。此外,塞爾維亞和波蘭有幾個相同之處:經濟增長都有起色,基礎設施都相對滯後,都期待中國的資金和技術,其化工、製造業、食品及旅遊等産業頗具特色,與中國經貿合作互補性強。

  習主席此訪,既是中國外交戰略的一個謀篇佈局,又是深化中歐關係的一個重大舉措。鞏固傳統友誼、深化務實合作、共用發展成果,必將開啟中國—中東歐合作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