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理論

推動新一輪改革大潮涌起——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對話

2016年06月15日 14:4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原標題:推動新一輪改革大潮涌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對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升級改革理念,科學制定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為什麼改革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取得如此大的突破?如何正確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內涵、重點和根本目的?當前正在深入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景如何?今天刊發的理論對話和大家手筆,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高級編輯 張怡恬

  嘉 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汪同三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孫代堯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汪玉凱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都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

  主持人: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關鍵抉擇,開啟了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開創,也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習近平同志把改革開放稱為“關鍵一招”,深刻揭示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改革開放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對於中國發展進步都具有根本性意義。

  孫代堯: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産黨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覺醒,孕育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這場世所罕見的大改革大開放,書寫了前無古人的發展成就,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的面貌。習近平同志指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對這個重大判斷,結合我國30多年來的改革發展歷程可以理解得更加透徹。上世紀70年代末,在外部,中國面臨時代主題轉換、經濟全球化、新技術革命興起以及東亞崛起等帶來的挑戰。在內部,“文化大革命”導致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邊緣,人民生活溫飽不足。面對外部壓力和內部困難,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是改革開放讓我們大踏步趕上了時代。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一些人對社會主義的信念發生動搖。鄧小平同志振聾發聵地説,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是改革開放使中國在世界社會主義的重大危機中屹立不倒,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呈現蓬勃生機和光明前景。

  遲福林: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迅速壯大、人民生活水準迅速提高。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最大外匯儲備國、主要對外投資大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人民生活水準在30多年間提高了十幾倍,從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減貧和民生改善奇跡。發展壯大的中國以開放的胸懷和包容的心態擁抱世界,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人類美好未來的開創者。改革開放不僅發展了中國,也繁榮了世界。

  汪同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煥發出如此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就在於它順應和把握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具有主動性、建設性變革的優勢。在社會主義以前的私有制社會形態中,生産關係、上層建築的變革往往都不是主動的、建設性的,因而生産力發展受到禁錮,社會發展非常盲目。在封閉僵化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勢得不到發揮,生産力發展受到束縛。只有在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社會,生産關係、上層建築才能適應生産力的發展主動地、建設性地變革自身,使生産力獲得巨大解放,推動社會快速發展進步。

  汪玉凱: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改革開放都堪稱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一場深刻革命。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不僅體現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獨創性的探索,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逐步完善;而且體現在人的思想觀念層面,體現在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會活力競相迸發上。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遲福林:改革開放不能停頓,更不能倒退。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華民族正處於走向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於30多年前。首先,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産生,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馬上又會出現。當前我國各項事業發展欣欣向榮,面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歷史機遇,但也面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戰,發展對於改革的需求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在增強。其次,經過3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先改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深刻性、複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第三,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的歷史關節點,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治理轉型都直接依賴於重大改革的突破;轉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時間和空間約束全面增強。在這個特定背景下,改革開放必須加大力度、爬坡過坎。

  汪同三:黨的十八大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正是順應當今世界發展大勢、解決中國現實問題、抓住和用好歷史性機遇的正確選擇。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都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就需要有管總的目標,也要回答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麼、要取得什麼樣的整體效果這個問題。”

  明確總目標,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形成聚焦

  主持人: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探索,中國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勾畫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從近兩年的實踐看,改革呈現全面發力、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2014年到2015年兩年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18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了261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785條改革成果……數量之多、頻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為什麼改革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取得如此大的突破?

  孫代堯:這是因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對改革理念進行了全面升級,在改革問題上形成了聚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一個最突出的亮點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的提出,意義非常重大。因為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各領域各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只有確立一個管總的目標,才能提高改革舉措的耦合性、改革時機的精準性,讓各項改革形成聯動和整合,聚合起整體效力。總目標是由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其中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規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則明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為了進一步增強制度的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制度優勢,二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路線圖就是圍繞這個總目標展開的,抓住了改革的核心和根本。

  汪玉凱: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需要深刻理解“全面”二字的科學內涵。當改革進入深水區、要啃硬骨頭之時,單打獨鬥式的改革已經很難奏效,必須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全面深化改革絕不是局部領域的“小修小補”、零敲碎打,而是以全局觀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和改進;不是某個領域改革的單兵突進,而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等各領域、各層次、各環節改革舉措的系統整合。

  汪同三:全面深化改革要啃下硬骨頭,必須堅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三個進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條件,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保障。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前提。解放思想要求實事求是、勇於創新,但它並不是沒有原則和底線的思想狂奔。只有以黨的創新理論支撐的解放思想才是科學的,只有科學的解放思想才能保證全面深化改革目標的實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各項目標的實現都依賴於社會生産力能否在改革推動下不斷發展。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只有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才能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全社會創造活力充分釋放,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遲福林: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提出,深刻表明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是建立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基礎上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突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主持人:作為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複雜系統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抓住重點,把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作為突破口,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效果。

  孫代堯: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全面深化改革既強調改革的全面性系統性,不能單打一;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點,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決定了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仍然是經濟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必須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汪同三: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還因為經濟體制是社會各種體制的“連接點”和基礎,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影響和決定其他改革的方向和進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體制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為政、分散用力。

  汪玉凱: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遠未完善,我們還沒有趟過“河流”,這主要體現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還沒有理順。如果説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市場有效、政府有為。從這個意義上説,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無疑是經濟體制改革這一改革重點的自然延伸,也可以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遲福林: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至少需要關注五方面內容:第一,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推動産業結構變革,這對於釋放新階段市場化改革紅利、形成新的發展動力至關重要。第二,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城鎮化結構調整,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這能夠釋放出巨大的需求空間和發展潛力。第三,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擴大對外開放,這對於推動我國外貿結構轉型、適應新一輪全球自由貿易進程至關重要。第四,以監管轉型為重點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第五,按照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的要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取得實質性突破。這就需要在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發展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共同改革行動。

  “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主持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生動體現,也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齣發點和落腳點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初衷、本心,亮明瞭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務。

  孫代堯:讓廣大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社會主義社會,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産力與其説是目的,不如説是手段,國家富強、社會公正、人民富裕幸福和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根本目的。如果改革和發展不能給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而是帶來社會不公,改革就失去了意義,也不可能持續。因此,改革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包括兩層涵義:第一,人民是推動改革的力量源泉,改革必須依靠人民的積極支援和創造性參與才能取得成功。第二,改革是否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推進任何一項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哪個領域存在不公平不正義的問題,就要在哪推進改革,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汪同三:在改革開放之初,由於我國經濟發展嚴重滯後、人民群眾溫飽不足,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所以必須儘快把經濟搞上去。在經濟高速增長、居民總體收入明顯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有所拉大是難以避免的。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如何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繼續較快提高居民總體收入水準的同時有效縮小收入差距,讓全體人民攜手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就成為更加重要的任務。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表現,就是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遲福林: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應著重推進以下幾方面改革:第一,著眼于促進社會公平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突出公共財政的公共性、公平性,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二,促進發展機會公平,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在稅收上,通過結構性減稅,減輕中小微企業負擔,促進服務業發展,營造公平稅負環境。在勞動力市場上,消除各種歧視,形成統一、公平的市場體系。在公共資源配置上,推進公共資源均等化配置,促進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第三,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發揮公共財政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兜底作用,促進國有資本在社會保障上發揮更大作用,減輕企業的社會保障負擔;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健康服務市場,擴大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的有效供給;形成有利於經濟轉型與産業結構調整、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汪玉凱:我們注意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諸多改革舉措都是圍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展開的。如改革收入分配製度,限制國企高管的工資待遇;加大對民生的投入,解決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就業服務、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方面的制度性問題;等等。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疑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最大的亮點之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已經繪就。緊緊依靠13億多中國人民,努力把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就能持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持續激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能量和巨大優勢,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