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理論

呂文利: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歷史鏡鑒

2016年06月17日 15:4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綿延不絕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精神動力,還是建立未來新型世界格局的東方智慧結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應不忘本來、以史為鑒,弘揚絲路精神、開闢美好未來。

  和平合作精神。崇尚和平、友好合作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綜觀絲綢之路發展史,凡是戰爭時期,絲綢之路基本是中斷的;凡是和平時期,絲綢之路都是暢通的。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有賴於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穩定,其興盛源於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和平合作。千百年來,絲綢之路上來往著形形色色的人,但有一類人構成文明互動的主體:大量移民。由於戰爭或政治動蕩等因素,大量移民遷入和平地區,他們帶來的先進文化和生産方式推動著文明交流進步。漢唐時期,行走在陸上絲綢之路的各國使臣攜帶本國統治者的禮物和國書,傳遞著各國希望和平的理念。明代的鄭和下西洋,也希望向海外各國宣傳“共用太平之福”的和平理念,進一步繁榮海上絲綢之路。中華民族崇尚“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等理念,這使得和平合作精神世代相傳。

  開放包容精神。中國的開放包容精神有別於西方非此即彼的理念,是促進絲綢之路上各種文明交匯的“大熔爐”。中國的發展壯大在開放包容的氛圍中形成。從歷史上看,這種氛圍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絲綢之路來體現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族群的交流、交往、交融,帶來了隋唐的大發展;同時,隋唐文化也影響了周邊各國。據統計,唐朝僅留居廣州的外國客商就達12萬多人;宋朝與中國通商的國家和地區有50個;明朝永樂時期有4個國家的國王先後7次來華,留下了中外友誼的佳話。古代中國之所以具有龐大的絲綢之路“朋友圈”,得益於開放、受惠于包容。歷史一再説明,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可以在完全封閉的狀態下發展,開放是人類歷史的常態,包容是順應歷史進步潮流的必然選擇。不同國家和民族只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才能創造引領時代的文明成果;自我封閉、盲目自大,必然導致落後。只有超越文明類別、制度差異、發展水準,秉持開放包容精神,才能推動解決人類面臨的難題。

  互學互鑒精神。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互動的紐帶,互學互鑒精神成為絲綢之路上文明進步的“孵化器”。中國的“四大發明”經絲綢之路傳到西方,推動了西方近代社會制度和生産方式的變革。馬克思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産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隋唐時期,儒家文化傳入東亞各國。日本、朝鮮等國紛紛倣照唐朝建立自己的各種制度,儒家文化在東亞社會的各個階層得到普及。佛教的傳播更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成果。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唐代各種文化、宗教在絲綢之路上交匯、融通,玄奘西行、鑒真東渡,書寫的是互學互鑒的光輝歷史。古代絲綢之路還把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等古老文明廣泛聯結起來,文化、宗教、藝術百花爭艷、相互浸染,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大交流和大交融。

  互利共贏精神。絲綢之路的歷史證明,除了戰爭和掠奪,各民族之間可以互利共贏,各國可以共同成長、共同獲益。互利共贏精神正是絲綢之路發展興盛的“推進器”。來往于各國的使者代表著各自的國家,表達和平願望、傳遞合作聲音,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拓和發展。現在一些人認為古代中國皇帝厚往薄來地對待外國使節,以維護“天朝上國”的形象。實際上,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在算經濟賬和政治賬。從經濟上説,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以物易物。這樣容易控制價格,當外國貨物虛價較高時,中國貨物也相應抬高價格,以保持賬面上的平衡。從政治上講,統治者考慮安全穩定要高於經濟利益。從古至今,互利共贏理念不僅適用於經濟領域,也適用於政治、安全、文化等領域;不僅適用於地區和國家內部,也適用於各國之間開展合作。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17日 07 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