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經濟:有品質 重效益 可持續

時間:2012-12-17 14:5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站在更高起點

  要點

  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

  今年以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複雜多變,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增多,特別是受國際市場疲軟影響,我國對外貿易增速明顯放緩,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針對經濟運作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總基調,適時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擴大內需作為重點,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一系列國民經濟先行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在經過連續7個季度回落之後,2012年第四季度出現了緩中企穩。從全年看,經濟增長可實現7.5%以上,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預計將超過6000美元。這份成績單的取得十分不易。

  綜合判斷,我們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我國發展仍然具備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社會生産力基礎雄厚,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人力資源豐富,生産要素綜合優勢明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從國際環境看,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從國內來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産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企業生産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並存,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仍然突出。從國際來看,世界經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明顯抬頭,潛在通脹和資産泡沫的壓力加大,世界經濟已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

  機遇與挑戰同在,希望和困難並存。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以品質和效益為中心

  要點

  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帶動,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節約資源和迴圈經濟推動,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

  經濟增長必須以品質和效益為中心,這是由當下的國情世情所決定的。

  儘管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發展歷程清晰地告訴我們,高度依賴國際市場、以投資驅動的增長格局,已經難以為繼;“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品質、低效益”的粗放發展方式也已經到了非轉不可的時候。曾經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的勞動力、土地、礦産資源等傳統要素,其供求關係已發生較大變化,價格持續上升,原有競爭優勢逐漸減弱。為此,經濟發展必須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品質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迴圈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發展後勁。

  産能過剩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工業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産能過剩問題所反映出的深層矛盾,實際上是我國經濟在投資迅速增長的同時,投資效率卻在不斷下降的問題。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中心,最為關鍵的是要更加注重投資的方向、結構和品質。投資驅動既是我國經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主要動力,也會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的動力源泉之一。我們常常聽到一種説法“缺的不是錢,是好項目”,大量的投資如何用在刀刃上,提高投資效率是關鍵所在。

  持續健康發展

  要點

  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

  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到“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表述中雖然沒有了“快”,但並不意味著不需要一定的發展速度。相反,發展是硬道理,決不能有絲毫的動搖,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的是尊重經濟規律、有品質、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增長。

  專家普遍認為,當前經濟形勢好轉之時,也是穩增長的關鍵時期。要充分估計面臨的困難、問題和風險,繼續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落實好。而適度放慢增長速度,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客觀需要。對於2013年的經濟增速,多家研究機構作出了預測,大多比較樂觀,範圍在8%到9%。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在擴大內需的基礎上。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增長點,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近年來,我們在轉變增長模式方面已經顯現出積極的成效。最終消費對國內生産總值的貢獻率是55%,在目前7.7%的增長率中拉動了4.2個百分點,表明消費需求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支撐內需增長的還有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城鎮人口剛過總人口的半數,城鎮化發展有著很大的空間,將會釋放出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指出,中國經濟經歷了30年的高增長階段,現在應該追求從“大”到“強”。一是關注發展産業鏈高端;二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與瓶頸;三是擺脫資源依賴;四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五是産業結構更加合理。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