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之:國企多靠壟斷獲利 缺乏實際競爭力

時間:2012-03-15 13:07   來源:中國廣播網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今年兩會期間,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業界認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關鍵,在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受到外需批國內經濟增長趨緩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小微企業正在遭遇生存困境,人工等成本上漲,訂單萎縮。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小額信貸機構聯席會會長劉克崮指出,直接導致小微企業困境的就是融資難。

  劉克崮:小企業、微企業、個體戶、農戶就是中國的草根經濟體,存在生産性主體中最重大覆蓋面最廣,這四個層次現在是融資比較困難。

  公司剛成立兩年,有十名員工的劉先生説早前找錢之難超乎自己的想像。

  劉先生:大型商業銀行根本就貸不到款,高利貸風險又太大,利率很高,最後只能從個人貸款渠道用自己的車房抵押,貸了10萬元。

  小微企業是小型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我國有中小企業4200多萬家,其中大部分是小微企業。它們佔中國企業總數的99%,創造的服務和産品價值相當於GDP的六成左右,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在穩增長、促就業和創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説,面對融資難的問題,企業不得不借助民間借貸。

  雖然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小微企業一直面臨著融資難,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説,他們有時不得不轉向民間借貸。

  周德文:95%的小微企業沒有跟金融機構發生關係,小微企業要生存要發展不得不轉向民間借貸。

  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為什麼會長期存在?改革的難點又在哪?中國小額信貸機構聯席會會長劉克崮表示,金融體系結構的失衡是主要原因。

  劉克崮:要有第三方擔保機構擔保,要拿出規範的財務保表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審的,這些下層的小經濟體都做不到。

  從大銀行的角度來説,小額信貸並不是划算的買賣,不但有風險,還要耗費人力物力調研,但10個100萬和一個1000萬銀行收入一樣,但是10個100萬的成本顯然高出太多,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説,目前小微企業很難通過正常的融資渠道來解渴。

  賈康:真正的大銀行大金融機構按照商業性經營其實註定是無法可持續性的支援小微企業的融資的。

  劉克崮則明確指出這反映出中國的金融體系結構的失衡。

  劉克崮:金融體系缺乏層次,給大企業大經濟平臺放寬比較容易比較通暢,數額也比較大,對小微草根經濟體放款是比較少的,是中國金融體系結構的失衡。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我國金融重心要向基層轉移。

  厲以寧:中國的市場化過程中金融重心不能完全在上面,縣城以上才有,縣城以下就沒有了,這個要改,這個將來對中國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建議,要提供更多的向小微企業融資的市場主體。

  賈康:必須在大銀行大金融機構之外發展其他的中小金融機構、社區銀行以及更多的像小額貸款公司等等,另外在這些多元化的金融形式發展的同時,還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中國要積極的探索和打造政策性融資的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也呼籲要儘快出臺強制性政策,落到實處。

  劉永好:在所有的商業銀行的信貸裏面,能否通過法律或通過什麼制度拿出1/3或者1/4的信貸,專門用於支援和需要特別扶持的體系,這樣就能落到實處。

  小微企業融資難,難了很多年,解開這個死結,需要政策信貸貨幣的傾斜,需要發展中小金融機構,需要金融市場向民間資本敞開大門等等,這一切的根本就在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否則中國經濟的細胞--小微企業還將長期缺血。

  在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各個重點領域中,國有企業改革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全國政協委員、國資委前主任李榮融認為,國有資産管理的改革是有成果的,要珍惜,但改革不能停。有不少中資企業在海外投資中出現損失,比如利比亞遭受的鉅額損失。如何來看待央企走出去遭遇損失的問題?李榮融認為,企業自身一定要承擔責任。

  陸新之:以前計劃經濟裏面小微企業納入不到金融體系裏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金融體系本身也習慣跟大型或者中型偏大的企業,這已是積累了幾十年的環境。過去一段時間,銀行金融機構,更傾向於跟大公司合作,因為在經濟增長裏,大公司分的份額多,效益也好,也能獲得利潤的保證。所以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越來越沒有放貸款的積極性,形成了惡性迴圈。民間借貸已經是現實的存在,回避它也沒有意義,全取消掉也不能滿足需求。應該把它納入監管的範圍,讓它合法化、有序化。

  實際上國企的收益非常好,但是他們是靠壟斷地位或者不對稱的優勢來獲得利益、利潤,真正的競爭能力、盈利能力可能不如想像中這麼強,所以真正要改革的是讓國企跟非國有的企業有公平競爭的環境。確實從目前看比較難,等於讓一個已經利用優勢賺到錢的退出來。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