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格低利息 中國迎來另類投資時代到來

時間:2011-06-16 15:00   來源:新華網

  普通居民一方面忍受著資産價格上升帶來的財富被重新分配的壓力,另一方面還要忍受低利息收入的不公,而長期保持低利率水準無疑將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

  財經國家週刊報道 過去的一年裏,如果隨意挑選最熱門的幾種郵票進行投資,那麼你的收益可以達到50%,如果投資舊版人民幣,你的收益可以達到130%,投資雅昌國畫400指數,收益率也超過80%,更不用説生薑和綠豆的收益率超過120%,大蒜和田七甚至達到400%以上……

  這些“有故事”的小宗商品,成為時下最熱門的投資品。而銀行的定期存款收益率甚至比儲存大米還低。年初以來農民惜售玉米的行為也是完全理智的,因為存款不如存玉米收益好。

  並非所有投資品的表現都很好,由於市場認為經濟增長前景不明朗和宏觀調控的來臨,股市氣氛轉為悲觀。而那些與經濟增長不怎麼相關的收藏品,自2009年下半年卻出現了迅猛上漲的趨勢。當前,中國出現了投資品與經濟相關度越低、收益率就越高的奇怪現象。

  這讓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北方的“君子蘭熱”,一盆君子蘭的價格從幾十塊錢飆升至十萬元,地方上興起所謂“陽臺經濟”,同時,觀賞植物“五針松”也在南方出現了炒賣熱潮。這一方面是貨幣總量增長較快的結果,存款總量在1980~1981年連續兩年增長達到24%的高水準,另一方面也是人們持有貨幣的意願下降,投資偏好被激發導致的。

  貨幣持有需求的下降與當前實際利率較低密切相關,這會造成活期存款的增加快於定期存款的增加,從而使得貨幣流動性上升。中國的實際利率與貨幣流動性(M1佔M2比例週期波動項)有顯著的互補關係。也就是説,當實際利率低時,貨幣流動性就高,同樣的貨幣供給就會支撐更多的總需求。這些需求流入到郵幣市場上去就會使得郵幣價格猛漲,流入到藝術品市場中去,就會創造中國藝術的天價神話,流入到消費品市場中去就會推動通脹上升。

  可以估計,中國2010年標準意義上的實際利率可能在-1%左右,如果考慮房價變化,實際利率可能在-4%左右,如此低的實際利率水準將會使得部分資金脫離銀行系統,“非法集資”、“標會”等現象就會日益氾濫。

  長期保持低實際利率也會鼓勵借款進行杠桿投資的行為,因為在通脹上升的時期,資金歸還時,原來借款金額貨幣的購買力已經下降,貸款者實際上佔了借出資金者的便宜。這也加劇了分配失衡的現象,因為貸款者往往是擁有更多資産的富人,而借出資金者卻常常是掙著薪水的普通居民。普通居民一方面忍受著資産價格上升帶來的財富被重新分配的壓力,另一方面還要忍受低利息收入的不公,而長期保持低利率水準無疑將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從另一個角度看,在低利率環境下,居民更少的儲蓄、更多的投資也是明智之選,經過2006年到2008年股市樓市大起大落的教育,投資理財意識已經深入民心,只對信貸規模作調控已經遠遠不夠了,中國也必將像美聯儲一樣逐步放棄將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仲介目標。

  就2010年來看,如果央行要控制總需求,就需要進一步緊縮信貸影響貨幣供給,或者加息控制貨幣需求。但從現在的經濟形勢來看,2010年,央行連續加息和進一步緊縮信貸規模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此,或許與80年代曾出現的“君子蘭熱”類似的投機泡沫正在醞釀中,中國的“另類投資”時代已經被開啟了。

  作為主流投資品種的股票並不會持續慘澹下去,隨著宏觀政策轉為溫和,前期過度悲觀的氣氛正在從股市中消退。中國股市可以説是墻裏開花墻外香,中國的大部分機構近期談論最多的是對中國經濟“二次探底”的憂慮,而外部投資者看到的是中國的高儲蓄率和低政府負債率。

  流動性充裕的中國,只要不能容忍的高通脹沒有到來,那麼未來1~2年內中國資産的回報率必定高於歐美市場,當前估值水準較低的藍籌股和處於激發狀態的國內流動性正強烈地吸引著外部資金。

  也許,當前中國股市只缺一個美麗的故事。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