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中國經濟首要轉變發展方式

時間:2011-01-18 10:24   來源:人民日報

  當前,世界經濟總體復蘇向好,但變數和矛盾不斷顯現;中國經濟激流勇進,與此同時也面臨較大轉型壓力。應如何科學判斷中國和世界經濟的局勢、走勢?“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如何發展?在1月15日舉行的中國經濟年會(2010—2011)上,與會專家暢所欲言。

  開局之年,首要轉變發展方式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如何才能開好頭、起好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為,這首先要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有一個好的開始,改變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第二産業的局面。

  “美國GDP約為14萬億美元,中國約為5萬億美元,差距在哪?我們的第一、第二産業增加值已經接近美國,差就差在第三産業上。”鄭新立説,下一步要想辦法大力發展服務業,並且這一領域也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呂政説,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這就要求正確處理技術密集型産業與勞動密集型産業之間的關係。中國一方面需要繼續推進産業升級,提高技術密集型産業比重,但由於中國生産力發展水準的不平衡性和就業壓力,即便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中國同樣需要堅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

  “中國現階段産業結構的選擇目標,可以叫高也成、低也就,而不是高不成、低不就。不能因為推進産業升級,就放棄對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發展。”呂政説。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則表示,“十二五”期間,各地政府要認真轉變執政理念,切實將以追求GDP高速增長為目標轉變到以改善民生為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歸根到底是各級政府要真正轉變執政理念,把民生問題放在首位,而不要圍繞一個GDP去做各種各樣的努力。”賀鏗説。

  “解決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關鍵要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説:“‘十二五’時期,要堅持改革的方向,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同時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協調與合作,推動建立世界經濟治理新秩序,使我國在世界整體經濟格局中處於有利的地位。

  宏觀調控,必須關注新型通脹因素

  在本屆年會上,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提出了一個受到許多專家關注、支援的觀點:當前經濟發展遇到一個新問題,即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這對中國來説還是第一次。其中,勞動力價格上漲是一個重要的誘因。

  厲以寧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勞動力價格低廉是重要因素之一,這使我們在出口中具有優勢。但是,現在工資成本逐漸上升,並且這種上升是剛性的,一上去就很難下來。有經濟學家預言,“十年之後中國將缺少藍領,中國城市將雇不到保姆”,這不是危言聳聽。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的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抑制通貨膨脹。中國第一次面對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這增加了做好抑制通貨膨脹工作的難度。這不是緊縮政策能夠很快見效的,要有一個長期的準備。

  “2011年惠民生的任務非常艱巨。過去十幾年,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不斷下降,歷史欠賬很多。”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認為,政府的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都要堅持民生優先。收入方面,在考慮房産稅、消費稅、資源稅等加稅措施的同時,必須同時推出減稅措施,要真正讓利於民;支出方面,政府要新增財力,更大力度轉向改善民生方面,寧可少搞一些建設項目,也要把民生方面的歷史欠賬補上。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十二五”期間在積極實施和優化結構性減稅的同時,也要啟動必要的帶有結構性徵稅的稅改事項。例如,2010年下半年已經在新疆啟動的資源稅改革要往前推進,擴大其區域和品種的覆蓋面,發揮其促進資源合理開發、節約使用等。

  對社會熱議的房産稅問題,賈康認為,現在一些城市已經表態願意就此開展試點,他認為這樣的試點可能引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治理成果,即在培育一個地方財稅體系的支柱財源、優化地方政府行為模式的同時,也能順應社會的需要、促進我國房地産業健康發展。

  環顧世界,更要抓住機遇謀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實際上還沒有結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研究部部長隆國強説,這場危機是一個洗牌的過程,對中國來説,一方面要把握住危機發生的趨勢去應對危機,更重要的則是抓住機遇謀求發展,使國家綜合實力、技術水準上一個大臺階。

  隆國強説,從引進來的角度看,在過去的幾年中,一些高端産業活動,例如研發産業活動、地區總部、高端製造等對中國轉移的步伐加快了。從“走出去”的角度看,這場危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對外投資獲取自然資源、技術、品牌、銷售渠道等。我們更應該把握機遇、抓住機遇。

  對於備受關注的中美經貿關係,隆國強認為最重要的是把握主流。“我們經常看到貿易摩擦方面的新聞,一會兒是反傾銷,一會兒是特保。但需要強調的是,所有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的調查,在危機之前佔整個出口額的0.5%,危機之後也不過1.5%。”隆國強説:“中美經貿關係也一樣,你可以看到貿易摩擦、爭端,但一定要看到整體上是一個互補關係。中美之間合作的空間遠遠大於競爭的空間。”

  對於美國實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樊綱認為,美國此舉一公佈,人們對美元貶值的預期馬上增加,世界各種大宗商品價格包括黃金的價格也應聲而漲,這對於所有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有著重要影響。人們由此也發現,美國經濟還有很多問題,這導致很多投資流向新興市場國家。

  過去的一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一直是熱點話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認為,對歐債危機的嚴重程度及其影響要有正確的判斷。歐債危機確實是個問題,而且影響也會逐漸顯現,但它和國際金融危機不同,同那個時期的金融機構存在嚴重問題、流動性不足等特點有明顯區別。有觀點認為歐債危機會導致世界經濟“二次探底”,我認為不至於造成這麼嚴重的影響。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