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中國須改變發展模式

時間:2011-01-18 09: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 中新社發 劉震 攝

  中新社香港1月17日電(記者 周志彬)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國際金融論壇(北京)主席成思危17日在此間表示,中國須改變經濟發展模式,以避免過度投資帶來的負面效應,他同時預期,內地今年下半年通脹可能回落至正常水準,樓價更可能“小跌”。

  成思危當天在香港出席“亞洲論壇2011”併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內地早前為刺激經濟而大量投資引起負面效應,包括生産力過剩導致的庫存積壓、投資效益不彰及環境問題,另外,貨幣的過量供應令地方政府債務大量增加,更引起資産泡沫及通貨膨脹。

  他認為,解決的辦法在於中國須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包括推動國內的消費,但要刺激內銷必須先增加國民收入,改善社會保障制度,並且發展更多新産品讓國民消費。另外,內地未來須重點發展綠色經濟,減少碳排放及污染;繼續加快開放,改善貿易平衡,將外匯儲備保持在合理水準,並鼓勵海外投資,改革匯率制度,以及增加自由貿易的範疇。

  在會後記者會上,成思危又對股市、通脹、樓價及人民幣國際化等問題進行點評。

  成思危認為,中國內地股市是資金推動型的市場,同時也受政策影響。現時內地股市處於“小熊市”逐漸向牛市過渡的階段,但達到牛市的時間取決於整體經濟發展情況和政府處理通脹、過度借貸等經濟遺留問題的能力。

  至於通脹問題,他預期,今年上半年內地通脹仍將持續高企,但如果今年下半年治理經濟遺留問題較為成功,通脹能夠回落到較為正常的情況。

  對於內地的房價問題,他認為,內地推出房産稅對壓抑樓價的作用不大,單靠房産稅不能解決高房價的問題。他指出,治理房價須多管齊下,包括降低地價、減稅,以及在發展商利潤方面著手。他並預計,今年內地的房價沒有大升的可能,或出現不多於25%的跌幅。

  在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上,他相信香港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合適地點,可為人民幣國際化累積經驗,並有很多方面可發揮作用,例如證券、保險。他説,人民幣肯定要往完全自由可兌換的方向發展,但由於時機未成熟、管理能力不足及防範投機,因此未有時間表。

  成思危強調,不希望人民幣問題政治化,也不希望一些國家將其經濟政策的失誤怪罪於人民幣。他指出,歷史證明,人民幣升值並不能減低這些國家的失業率。不過,他認為,人民幣匯價應該增加靈活性,例如考慮設一個目標區間,在區間內讓人民幣自由浮動,當匯價接近區間邊緣時,才出手干預。(完)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