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如何轉向“包容性增長”

時間:2010-10-28 14:12   來源:上海證券報

  卸任不久的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前些天感嘆,“我不明白,為什麼國企搞不好的時候你們罵我,現在我們的國企搞好了你們還是罵我呢?”

  李榮融的委屈自然有他的道理。據統計,目前共有86家央企在A股上市,控制上市公司達152家,央企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佔滬深總市值的35%。從規模上看,截至去年底,108家央企資産總額達210580.8億元,比2002年底增長了189.68%;央企擁有的國有資本及權益達到62930.9億元,比2003年幾乎翻倍,年均遞增13.7%,超過GDP增速。從2003年至2009年,央企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0.8%,利潤從2405億元增加到8151億元,年均增長19%。去年央企繳稅11474.8億元,比2003年增加7911.7億元,年均遞增21.5%。

  由於央企在規模和業績上的大躍進,進入世界500強的央企家數從2003年的6家猛增至去年的30家。

  央企一度是虧損纍纍的財政包袱,實現如此根本性的轉變,殊為不易。央企業績的飛躍,既有體制改革的紅利,也大大受益於過去十年的經濟騰飛,而央企所處的行業使其成為經濟發展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首先,經過輔業剝離、社會職能剝離,大破三“鐵”,員工觀念和激勵機制徹底扭轉,公司治理大大改善。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了董事會後,最近幾年面向社會公開選聘高管,管理團隊的職業性大大提升。其次,上市助推央企轉型。中海油等在香港和紐約等監管嚴格的市場上市,在觀念和機制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此外,內地上市的央企通過IPO和增發籌集了大量資金,財務狀況和資金實力大大改善。上市後,管理層的報酬和激勵機制也有進一步的改進。其三,央企壟斷的一些支柱性行業在加入WTO後的十年中迎來了黃金髮展期。其四,中央確定了戰略性重組、退出競爭性領域的正確決策。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央企數量減少,集中度提高,競爭力增強。同時,央企數量的減少,也使得國資委有足夠的精力行使股東權利,完善央企的公司治理,終結了管理混亂的局面。

  因此,回頭看問題的另一方面。公眾當初質問國企,主要是國企虧損、市場競爭力差,消耗大量的國家財政資源。如今,業績驕人的央企為何依然承受了很大的輿論壓力呢?筆者以為,主要原因可以列出這麼幾點:

  一些央企在與民爭利。電信業是最典型的例子。競爭不充分和價格管制的長期存在,導致電信運營商得以收取過高的電信資費,致使我國電信資費水準長期高於發達國家。銀行業也是如此,我國銀行業的存貸款利差長期大於兩個百分點,遠超出歐美。這樣的代價是,存款利率偏低,有不少年份存款實際利率為負,存款人從整體上補貼凈借款人(企業)。

  央企形成了強大的利益集團,他們想方設法維護現存的行業壁壘。長期以來,民營企業希望能進入金融、石油等央企主導的行業,但一直進展甚小。中央雖然幾度發佈促進非公經濟的發展,在一些關鍵行業對民營企業實現準入,但在實際操作中,阻力依然強大。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