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十二五”:重視經濟平穩性和結構調整

時間:2010-10-28 10: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電 (石岩)27日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公佈,針對《建議》中提出的“十二五”時期的主題、主線及主要目標,中新社記者專訪了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蔣選教授。

  “三駕馬車”協調方能擴內需

  對於《建議》中“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及“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表述,蔣選認為,作為統領全局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本身就包含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要求。實現“科學發展”的途徑包括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及體制改革的推進,這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吻合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建立在對“科學發展”這一理念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

  中國經濟長期以來依賴投資和出口推動,對於這一現狀,蔣選認為必須予以改變。他表示,《建議》強調“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代表了決策層對此的深刻認知。“只有把消費、投資、出口協調起來,才能建立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他如是説。

  重視經濟平穩性和結構調整

  在《建議》開列的“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位居前列。蔣選認為,在這一目標中,“平穩”是“亮點”,因為相較于單純的經濟發展,經濟的“平穩發展”難度極大,但對於今後五年的中國發展卻尤為重要。隨著中國面臨內外不穩定性因素的增多,如何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保持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考驗著中國決策層的智慧。

  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這一目標的表述中,蔣選對於“重大”一詞很感興趣。他認為,這種表述或意味著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效可以用具體指標衡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定不會是空話”。他表示,某種程度上,這意味著決策層的一種承諾。

  “兩個同步”是在補歷史欠賬

  針對《建議》中“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這一宏觀層面上的表述,蔣選表示,這“最起碼表明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長之比將保持不變乃至變大”,從而有望一改以往居民收入增速低於GDP增速的歷史。他表示,儘管正常情況下,勞動報酬增長應同步于甚至低於勞動生産率的提高,但在如報酬偏低等特殊情況下,勞動報酬適當增長高於勞動生産率也是正常的。從微觀層面上,“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這一表述,表明瞭決策層縮小貧富差距的決心。

  蔣選注意到,《建議》在論述社會建設的目標中,用了“社會建設明顯加強”這樣的表述。他認為,這一表述預示在社會建設領域將實施更多的措施,取得更明顯的效果。“我們是在補歷史欠賬”,蔣選認為,如果還是延續以往的路子,使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持續不協調,長期以來積累的社會問題不能得以有效化解,經濟發展將會最終失去其意義,甚至有起到負面作用的危險。

  攻堅不到位的改革

  對於“改革不斷深化”這一目標,蔣選表示,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要達到“深化改革”的目的,就要糾正“過了頭的”改革,攻堅“不到位的”改革。對於一些不應過分市場化的領域,要予以反思和糾正,對於一些尚未達到既定目標的改革,例如壟斷行業的改革及要素價格的改革等,要堅定信心,予以深化。

  “在這裡面,最重要的事政府職能的轉變,這是整個改革的核心”,蔣選認説,“只有政府真正理清楚了應做什麼、不應做什麼,很多領域的改革(例如財稅金融等)才能得以實質推進”。(完)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