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國強民不富”的怪圈

時間:2010-10-28 13:32   來源:人民日報

  我國已進入改革深水區。讓民眾真正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就需要破除長期積累下來的體制機制弊端,需要觸動一些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

  這些天,“民富”成了熱詞。十七屆五中全會傳遞出明確信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未來五年的重中之重,這意味著要讓民眾能夠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強民富。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財政收入位居世界前列,但居民收入水準及增長速度卻不能與之匹配。1997年到2007年是經濟快速增長期,勞動者薪酬佔GDP比重卻從53%下降到40%左右。而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則從1990年的55%下降到2009年的42%左右。收入分配製度嚴重不合理,不僅導致“國強而民不富”的怪現象,也使擴大內需等一系列事關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成為無源之水。

  實現民富,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其核心無疑是大力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初次分配方面,要以工資改革為核心、提高勞動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方面,則要加快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稅收制度的改革,著力改變公共資源浪費嚴重與效率不高的現狀。

  但是,解決問題,不能單靠思路清楚。2004年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以來,國家有關部門曾先後多次舉行徵求意見討論會,可至今也未見改革方案出臺的跡象。收入分配改革,為何如此久推難進?

  據了解,收入分配改革是以某部門牽頭、多部門參與的方式進行,這意味著改革方案必然會建立在各部門利益考量的基礎上。現有體制下,牽頭者往往需要付出極大協調成本,加上部門之間利益的博弈,方案出臺自然極其困難。例如,前一陣曾有人提出,國有壟斷行業工資過高,其所産生的超額利潤必須回報社會,應該提高稅後上繳比例。但是,相關主管部門願意這麼做嗎?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