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警報 跨境資金涌入國內

時間:2010-10-28 09: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國家外匯管理局2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9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284億美元,延續了7月和8月250億美元以上的順差規模。這一數字意味著,跨境資金大量流入國內的狀況仍在持續。

  流動性氾濫是全球面臨的共同難題,更考驗著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如何避免這場流動性氾濫演變為“熱錢”危機,成為監管層亟須解決的問題。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建議,首先要對人民幣升值預期降溫,加大匯率雙向波動幅度,並實施更加嚴格的資本項目管制。

  此次全球性的流動性氾濫始於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推動美元貶值,繼而將熱錢“驅趕”至中國等亞洲經濟體。全球基金追蹤和研究機構EPFR Global的數據顯示,在截至10月21日的一週內,全球投資者向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共投入58億美元,再次創下資金流入的紀錄。

  歷史經驗表明,新興市場在美元貶值時往往資金非常充裕,而當美元匯率觸底時,資本通常會外流。美元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大幅貶值,但1989年開始止跌回升,當時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資産泡沫相繼破滅。1995年美元再次出現止跌回升時,流入新興市場的私人資本顯著減少,引發了亞洲金融危機,大量資本從東南亞國家撤離。新加坡金融管理局27日在其最新發佈的宏觀經濟綜述中表示,亞洲所面臨的資本流入激增風險有所升高,如果本地區經濟體無法有效調節這些資金流,那麼通脹壓力增大所導致的資本無序倒流就可能發生。

  相對於其他經濟體,中國更面臨著全球流動性氾濫造成的資本流入壓力。據香港《文匯報》日前報道,約6500億港元的“熱錢”正流入香港;甚至有消息稱,“金融大鱷”索羅斯在亞洲的首個辦公室已經落戶香港。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發佈報告説,人民幣升值預期促使熱錢流入。自6月份重啟匯率改革以來,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下,9月份熱錢大規模流入,尋求獲利機會。在今年4月、5月期間,因看不到人民幣升值的跡象,熱錢曾大規模流出;而一旦人民幣升值開始,熱錢就大量涌入。因此,熱錢涌入的決定因素不是已經升值多少,而是未來會升值多少,即人民幣升值預期對熱錢的吸引力加大。

  “值得重視的是,最近由於中國致力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管制在某些領域有所放鬆(例如允許境外人民幣資金通過投資中國內地金融産品或在內地使用而回流),這可能會降低短期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的成本。”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明提醒道,伴隨著資本項目的逐步開放,熱錢通過資本渠道進入國內的可能性在未來可能會超過貿易渠道。

  張明表示,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節奏上不能連續過快,否則會給中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害,同時引發更大規模的熱錢流入。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眾多專家紛紛表示,在這種情況下,監管部門首先要對人民幣升值預期降溫,進一步完善匯率雙向浮動。正如紐約梅隆銀行市場分析董事總經理尚柯傑所説,當有一些國家或一些國家的一些行業顯露出資産泡沫跡象時,這些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引入雙向風險機制至關重要,這樣可使得國外投資者尤其是投機型投資者明白市場並非是單向的。“監管部門要明確宣示未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能劇烈波動,以便向市場清晰傳遞做出避險安排的必要性;另外,需要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興業銀行經濟學家魯政委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實際上,在中國加息後,市場已經下調了人民幣升值預期,NDF(無本金交割遠期)一年期匯率顯示,人民幣對美元將升值3.3%,低於加息之前的近4%。魯政委表示,“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應該作為中美利差拉大後的輔助措施。

  專家還建議實施更加嚴格的資本項目管制。魯政委説,要動態調整國際資本管制措施。在國際資本管理中,強調真實交易背景的重要性,強化以主體為主的黑白名單管理制度,以便在加強管理的同時能夠繼續方便用匯。

  27日,外匯管理局發佈的《關於實施進口付匯核銷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在推進貿易便利化的同時,切實防範風險,在外匯形勢發生變化以及貿易主體實施不當行為時,外匯局將採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大對‘B類’和‘C類’企業現場核查力度,實施嚴格的分類監管措施,並對違規企業予以處罰。”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