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報告:工資上漲近期不會轉為通脹壓力

時間:2010-09-26 10:10   來源:新華網

  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25日發佈的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低端勞動力市場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並在未來5年左右面臨持續的加速性的市場化工資上漲,但在當前勞動力市場效率持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持續下降以及貿易依存度偏高等條件下,未來持續加速的工資上漲不會影響我國製造業的總體競爭優勢,也不會在近期轉化為通貨膨脹的壓力。

  報告稱,低端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主要表現在:(1)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以農民工為代表的低端勞動力工資不降反升,且增速超過城市工人工資的漲幅;(2)伴隨經濟的觸底反彈,中國經濟對低端勞動力的需求大幅度反彈,大規模的“農民工返鄉潮”快速被“民工荒”所替代,低端勞動力的供給已經由總量過剩轉向結構性過剩;(3)各種民營和外資企業大幅度提高招工工資,各級政府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4)“勞資關係”衝突進一步加劇,工資集體協商或成為常態。

  報告認為,這些現象的涌現不僅説明中國低端勞動力市場的工資形成機制正從傳統的“生存工資定價法則”向“保留工資約束下的市場議價法則”轉變,必定引起工資的補償性上漲、保留工資的提高以及工資與勞動生産效率的同步提高。這些因素必將決定中國在未來5年左右面臨持續的加速性的市場化工資上漲。

  報告稱,雖然未來工資的較快上漲必將給部分地區、部分産業以及整體宏觀經濟的穩定帶來衝擊,但不會影響我國製造業的總體競爭優勢,也不會在近期轉化為通貨膨脹的壓力。

  首先,工資形成機制的變革將從根本上改變勞資關係,改變工資上漲嚴重滯後於國民收入上漲的局面,使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其次,低端勞動力市場工資的上漲將對不同區域的生産成本帶來不同影響,從而使各種傳統産業在區域成本差異的推動下,向中西部加速進行“梯度轉移”。

  第三,工資水準的快速上漲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各種要素價格之比,使市場主體自發進行要素替代,從根本上改變以往行政性産業轉移和産業升級缺乏內在動力的弊端,開啟市場化創新的新時期。(記者 岳瑞芳)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