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遠征:中國工資增長對世界經濟的意義

時間:2010-09-25 16:02   來源:新華網

  2010年9月25日上午9時,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東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0年第三季度(總第15期)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工資形成機制變革下的市場導向型經濟結構調整——契機、道路與政策。”新華網對本次論壇進行了現場圖文直播。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執行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非常高興又回到母校做這樣一個演講。剛剛楊瑞龍教授做了很好的報告,他講到本輪工資上漲將會帶來一系列的變化,我想從國際角度看這件事的意義和價值挑戰。第一,國際上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第二,它給我們帶來的意義和困難是什麼。

  10天前我們參與了一個中美經濟學家的會議,所有的組都吵架,但就一個組認為中國的工資上漲是一個好消息,在這次危機中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各國經濟學家注意到2003年以後中國的工資在普遍上漲,今年以來有比較明顯的變化,被認為這對世界經濟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為什麼這麼説?這次金融危機後發生了奇怪的現象,就是發達國家出現了無就業增長的復蘇,在美國失業率始終維持在9%點幾,在歐洲像西班牙的失業率達到20%以上,於是經濟學家就討論為什麼會出現這麼一種狀況?而這種狀況過去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這次金融危機跟傳統的危機有什麼樣的區別?我們知道金融危機會造成恐慌性,而傳統的危機是生産過剩危機,在生産過程危機的情況下出現了宏觀調控,主要是引導投資。怎麼來引導投資呢?企業是利潤最大化,主要有幾個要素,一個是銷售價格,一個是投資成本。

  這次金融危機爆發以後,貨幣政策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美國的央行資産負債表擴大了兩倍,但是似乎貨幣政策並沒有像人們想像的發揮那麼大的作用。美國到目前為止還是0-0.25%的利率,美國去年貸款規模下降50%。沒有投資當然就沒有就業。所以現在的宏觀經濟好轉,只是説金融資産的資産負債表變得平衡一些了。總需求管理層可能對防止更大的衰退有意義,但是對提振經濟增長沒有意義。

  各國政策包括20國峰會都提出要技術進步、要調整結構,但對經濟學家來説不懂什麼叫供給,因為技術是隨機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未來的技術方向,所以市場的優越性就是能夠創新,可能在一堆創新土壤中長出新的果實,人們大家比較崇尚日本的政策,對我來説不知道日本的産業政策成功了,在上世紀90年代,全球都在進行新技術革命,日本政府也在做,但是失敗了,而很不出名的一個小國的諾基亞一舉成名,而日本的NEC現在已經銷聲匿跡了。

  在這種情況下,需求無望、供給一時半會兒也指望不上,於是就注意到中美為什麼出現這麼多矛盾了?蛋糕就這麼大,我多分你就少分,所以要進行全球再平衡,説句通俗的話,由於美國人的過度消費形成了這麼一種不平衡的現象,對美國人來説就應該多儲蓄少消費,對中國人來説應該是少儲蓄多消費,那麼工資上升就變成了全球經濟中的一個亮點,中國有可能使中國居民收入升高成為全球再平衡很重要的一點。工業、工資上升,實際上變成了全球再平衡的焦點。

  由此可以理解,在美國甚至中美感到的很多問題,比如説匯率問題,大家都明白匯價的調整並不能縮小貿易順差,也不足以改善美國所謂貿易逆差的局面,但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很簡單,由於美國的就業上不來,會對美國經濟産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就業過程中他們把責任推給中國,所以從利益上來講實際上全球的情況會變成一個就業危機。

  按照美國的説法,他們11年以後就業水準才會回到危機以前,奧巴馬政府還有兩年的任期,他要把赤字縮減到GDP的3%以內,現在GDP已經佔到12%左右,國債佔GDP的9%,這是不相匹配的,這就是現在中美關係的焦點問題,由此出現了中國工資增長、就業增長、居民收入提高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意義。

  第二點,在這樣的前提下,對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對宏觀經濟都是有意義的。我們知道在過去30年中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有幾個條件,但這幾個條件現在都在發生變化,一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使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但現在看來未來十年中至少不會像過去十年那樣出現高增長、低通脹的經濟,現在出口導向型已經出現了挑戰。

  另外,勞動力成本開始持續提高,我們計算過到目前為止中國青壯勞動力50%已經進城了,這意味著過去低成本製造優勢受到挑戰,技術不得不進步,就技術進步本身來講一時半會還看不到效果。

  第三,人口紅利的消失,儘管能不能把人口紅利轉變成另外一種形式,但不管怎麼説人口紅利正在發生變化,過去中國是跟高儲蓄率連在一起的,而高儲蓄率除了講文化因素還有很重要的因素,過去中國的儲蓄率上升的非常快,因為中國人口在大幅度下降,人口結構10年以前可能會再次大幅度上升,我們計算過目前為止60歲以上的人口占中國人口的12%,10年以後佔到17%,就是説5個人口中間就有一個是退休人口,這時候你的儲蓄率不得不下降,不得不轉向以消費為主的態勢。

  第四,過去我們是資源消耗型的、環境不太友好型的,現在成了一個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果要想使經濟持續發展,必須要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對資源的利用,這時候所有的成本都會上升。這四個東西並在一起再來看看會怎樣,這四個因素都在變化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不會超過6%,現在正在衰減過程中,所謂宏觀調控,如果你覺得這麼一個經濟增長不太滿意,那你就要把這個經濟增長速度提高,1個點、2個點、3個點,那就得靠別的手段,比如説擴大出口,比如説擴大投資,當然也比較説控製成本。

  中國目前的工資上漲是一字型的、跳躍式的,能不能有個協商的機制加進去?既能滿足國民收入調整的需要,同時也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這樣一個機制和體制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

  今年以來,各地工會也都提出這個目標,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跨所有制、跨企業、跨行業的僱主組織,沒有談判的對象,要麼對企業家進行談判、要麼對政府進行談判,這些都不是一個好的機制。所以除了有代表工人利益的工會,還要有代表僱主利益的協會,談判的共同目標就是工資上漲,應該給勞動者帶來更多的益處,分享本行業中工人和僱主如何分享這樣的機制,這對建設和諧社會也是非常有利的。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