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加息“兩難”的主要矛盾

時間:2010-09-20 09:29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8月份我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幅達到3.5%,存在半年之久的銀行儲蓄負利率問題更趨嚴重,因此,有關加息的呼聲也漸趨高漲。但面對媒體的詢問,央行始終保持沉默,對坊間的各種説法也不予置評。

  這種“鴕鳥策略”,其實暴露了央行在是否加息問題上的“兩難”。自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實行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救市”功效,但由配合貨幣政策所帶來的流動性氾濫也使經濟泡沫重新出現,尤其是為GDP(國內生産總值)“保8”而推出的擴大投資舉措,使流動性過於氾濫,它們在推動實體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推動了物價上升、進而導致通貨膨脹。

  事實上,從去年年中開始,央行已經連續運用提高銀行準備金率、在公開市場上發行央票等工具來收縮過多流動性,但儲蓄利率仍維持在原有水準,以至於在CPI持續升高的情況下,負利率也表現得越來越嚴重。

  面對日趨嚴重的負利率,央行不能視而不見,但從目前的態勢來看,央行和它背後的中央政府顯然對加息存有疑慮。表面的理由是,由於利率調整是貨幣政策中最為猛烈的工具,在當前背景下,加息就等於向市場釋放了貨幣政策全面收緊的明顯信號,但目前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夠穩固,當局很擔心經濟“二次探底”,重回兩年前由流動性緊縮所帶來的被動局面中。然而,筆者認為,更為重要的理由是,在去年為“救市”而大肆擴張的投資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快速堆高,今年餘額很可能達到10萬億元,此時加息便意味著地方政府將背上更為沉重的債務包袱。在這種實際的考量下,加息只能一拖再拖。

  面對這樣一個“兩難”,當局應該搞清楚首先要解決什麼問題。負利率的長期存在,反映出我國宏觀調控的一個長期未能解決的問題,即偏重投資而忽略讓居民財富實現有效增長。過熱的投資使經濟泡沫滋生,而居民財富的被動消蝕又使消費市場難以有效上升,“三駕馬車”長期處於失衡狀態。而負利率的存在,則加劇了這種不均衡,就像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日前所指出的,這是一種窮人將錢存到銀行補貼富人和大企業的機制。

  在我國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素有勤儉持家的傳統,他們的收入儘管多年未有可觀的增長,但仍願意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負利率卻讓這一願景基本落空。顯然,利率政策的確定,應該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而讓他們長期承受負利率的後果,只會加劇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公,導致貧富不均的社會鴻溝越拉越大。當然,加息確實會對投資市場産生一定的壓力,但任何一項決策出臺,都不可能對所有利益主體産生“利好”,因此當局只能抓住主要矛盾,即照顧到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並且採取措施努力將受損方損失減小到最低。最近,有關人士提出不對稱加息(即只對存款加息而暫不對貸款加息)、推出保值儲蓄等設想,都是貨幣政策管理當局可以考慮的選項。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