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逆差將減少中國鉅額外匯儲備煩惱

時間:2010-04-13 12:59   來源:北京青年報

  海關總署10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貿易出現了72.4億美元的逆差,儘管逆差規模僅佔進出口總值的3.1%,但這是我國外貿自2004年以來首次出現月度逆差,因此格外引人關注。

  出現貿易逆差意味著什麼?我國商務部官員分析,這表明率先從金融危機中復蘇的國家將面臨嚴峻的考驗,3月份逆差的主要原因在於進口商品和大宗原料産品的價格正在上漲。 來自海關總署的分析則表示,按照歷年的規律,春節長假過後一個月左右勞動密集型産品的生産和出口都處於低潮,隨著春節短期因素的消失,造成貿易順差的外商投資和加工貿易等長期因素將起主導作用,預計貿易順差將恢復並保持常態。從政府官員的表態來看,我國貿易保持順差的格局不會由此逆轉。

  早在2008年4月,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時,其規模已超過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同時也超過了包括美、日、英、德在內的世界前7大工業國外匯儲備的總和。而進入2010年後,我國的外匯儲備已達到2.4萬億美元。我國外匯儲備主要來自四個方面,首先就是鉅額的貿易順差,另外還有,外國直接投資、外國貸款和“熱錢”。鉅額貿易順差不僅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同時對外匯儲備産生巨大的正激勵效果——貿易順差使人民幣産生升值壓力,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又吸引大量熱錢涌入。

  窮人有煩惱,富人的煩惱似乎更多。中國作為全球首富要為鉅額外匯儲備操很多心——外匯儲備太多本幣面臨升值壓力,出口面臨打擊;如果人民幣升值,國家財富就會縮水;錢要用來生錢,但投資就有風險……

  我國自1994年開始施行強制結售匯制度,該制度要求,除國家規定的外匯賬戶可以保留以外,企業和個人手中的外匯都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為了緩解鉅額貿易順差以及強制結匯帶來的流動性過剩,我國于2008年8月停止實行該制度。但在美元低利率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下,外貿企業還是積極將手中的外匯兌換為人民幣。於是,2.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生成幾乎等值的人民幣在國內市場流動,由此産生的流動性,對近期國內房價和其他資産價格的巨大推動作用力是必然存在的。

  翻開沉重的歷史,清朝末年西方通過傾銷鴉片,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從此貿易逆差就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穩定的巨大威脅。在我國開始改革開放以前的年代裏,外匯儲備極低,長期處於資金短缺的狀態。這些歷史陰影讓我們形成對貿易逆差的過度恐懼。此次六年來的首次貿易逆差,也許正是個良性迴圈的開始——約束國內氾濫的流動性;減少國內資源的過度開發;全面提升出口産品附加值,加速産業升級、改善經濟結構。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