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由“歐美依賴”到“多元平衡”

時間:2010-04-12 11:04   來源:證券日報

  “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公司代理出口的産品光空運,就以每月2-3噸的增量在增長,而且,目的地也從以前傳統的歐美市場擴大到中美洲、非洲、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和記者相熟的一家出口代理公司楊總坐在大班臺後興衝衝地對記者表示。

  隨著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不斷好轉,我國出口區域結構優化進一步顯現。數據顯示,與歐雙邊貿易增長35.1%,與美雙邊貿易總值增長25.8%,與日本雙邊貿易增長38.2%。相對於發達國家,與新興發展中國家的雙邊貿易顯得尤為活躍。其中,對東盟出口增長61.3%。

  楊總詳細地介紹説,從具體行業來看,如煤礦、鋼鐵,我國現在主要出口到非洲和南美。同時,新興市場如今發展速度加快,如東南亞已經在開發新的煤礦山,還有非洲也在建鐵路,這需要進口大量的原材料,因此,非洲對中國産品的強勁需求將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此外,佔中國出口比重較大份額的服裝、醫療器械,這類産品現在都主要運往西亞。

  而近日B2B媒體集團環球資源公佈的一項調查更是為此提供了一個佐證,到中國採購商品的新興市場採購商數量正在大幅增長,這其中,來自俄羅斯、巴西、東歐採購商數量增幅最大。

  調查顯示,分別有31%和23%的中國出口商認為拉丁美洲、東歐及俄羅斯將成為其未來五年最重要的新興市場,認為中東及非洲、南亞及印度成為最重要新興市場的買家比例則分別為18%和17%。

  對此,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我國出口地過多的集中在歐美的格局正在減弱,出口企業轉戰新興産業已經成為一個事實。那麼,在世界貿易量低度再平衡以及中國“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的情況下,中國的出口量在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自去年以來,就採取措施擴大進口鼓勵消費,積極應對新形勢的變化。

  中信建投首席宏觀分析師魏鳳春表示,我國出口地過多地集中于歐美的格局已經在減弱,出口企業轉戰新興産業已經成為一個事實。隨著中國出口歐美國家産品附加值的不斷提高,中國的産業升級與發達國家重新尋找實業的盈利,使得中國所謂的比較優勢在逐漸的減弱。

  魏鳳春認為,因此,在發達國家實施貿易壁壘措施,造成中國貿易出口下降的情況下,那麼,中國迅速的利用出口産業互補優勢,同時加強人民幣國際化減少交易成本等方式,加強和新興國家的貿易往來,使得貿易雙方實現了雙贏。

  對外經貿大學中美經貿研究中心主任何偉文也認為,可以看出,由於上述發展中國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實現恢復性增長也較快。因此,從這种經濟發展態勢來看,它們將持久性地超過歐美發展國家,成為中國未來的主要貿易對象。

  上海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李劍峰表示,從去年下半年有這種跡象,新興市場的出口在增加,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對出口今年要擴地域。

  儘管如此,與傳統市場相比,新興市場採購總額佔比依然較小,且開拓難度較大。統計顯示,2009年中國出口總額中,新興市場僅佔15%,傳統市場佔到85%。

  調查還顯示,中國供應商在進軍新興市場面臨著重重挑戰,中國供應商認為開拓新興市場最主要的障礙包括,難以把握當地商業習慣、難以鎖定具有進口經驗的買家、産品及服務需要符合當地需求、語言障礙以及訂單太少等。

  何偉文也表示,面對新興市場,中國出口還存在對新市場貿易規則熟悉、需求、渠道開發等等問題。因此,需要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尋找平衡。

  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歐美市場的貿易關係仍然還需維繫。何偉文表示,在産業垂直分工的角度上,我國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要鞏固與發達國家的貿易關係,保證歐美市場的份額。原因在於,我國和發達國家之間不僅僅在於貿易這一層關係,還包括生産、投資、技術轉讓、引進先進技術以及産業升級等等因素,關係到中國工業生産的發展,意義非同一般。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