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億美元貿易逆差凸顯深層問題

時間:2010-04-13 10:45   來源:解放日報

  三天前,國家海關總署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順差144.9億美元,同比減少76.7%;其中3月份出現72.4億美元逆差,從而中止了連續70個月貿易順差的局面。正當美國以貿易逆差為由,強壓人民幣升值之際,這一最新消息似乎使人們松了一口氣。其實,72.4億美元貿易逆差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事件,但其背後折射出來的深層次問題,倒是應當引起重視。

  去年年初以來國內需求的持續上升,直接帶動了石油、鐵礦砂、銅等原材料和能源消費的增長。因國內原材料能源滿足不了需求,增加進口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這對處於金融危機寒潮威脅中的國外供應商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海關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原油進口5668萬噸,同比增長39%,貨值313.8億美元,同比增長149.8%;鐵礦砂進口1.55億噸,同比增長18%,貨值149.31億美元,同比增長42.4%。

  一些年來,國際上流傳著這麼一種説法,只要中國進口某種商品,該商品價格必漲。實際情況確實如此。目前,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或許已經過去,但國際市場尤其是發達國家市場需求並未真正得到恢復。海關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鐵礦砂每噸進口價格96.3美元,同比上升20.7%;大豆每噸進口價格456.9美元,上漲15.1%。進口價格的上升,直接造成我國進口支出的增加,出現貿易逆差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在人民幣匯率沒有升值的環境下,我國對歐美加貿易仍有順差,但3月份我國卻出現了6年來首次貿易逆差。最主要原因當然與我國國內市場需求增長有關,但也與貿易方式有一定關係。近年來,隨著國際産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我國加工貿易迅猛發展,這就使原來東盟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對歐美加的貿易順差轉移到我國,造成我國擁有鉅額貿易順差的假像。今年一季度,我國加工貿易實現順差628.7億美元;去年同期順差為600.37億美元,而2002年一季度僅120.6億美元。應該説,目前我國的生産力發展水準、法律政策環境、勞動力成本和勞動力素質,是適合發展加工貿易的,因此至今尚未出現境外投資商、加工貿易企業和訂單從我國大規模撤出的現象,今年一季度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仍基本保持2008年一季度的歷史最高水準就是明證。

  可見,解決中美貿易逆差的法寶並非是讓人民幣升值,加工貿易訂單轉移之時,很可能就是貿易逆差搬家的日子。

  對於今年3月份我國出現貿易逆差這一情況,國家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逆差即使出現,也是中國經濟恢復過程中的暫時現象,這表明中國在貿易方面非常開放,但像中國這樣先從經濟危機中復蘇的國家,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陳德銘所説的嚴峻考驗,指的顯然是人民幣升值壓力未減的同時,我國外貿發展方式尤其是出口難以適應進口快速增長帶來的壓力。溫家寶總理近期表示 “中國決不盲目追求貿易順差,相反,我們想方設法實現國際收支平衡,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鉅額貿易順差固然不是我們追逐的目標,但出現大量貿易逆差也非好事。除國內短缺的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外,貿易逆差的背後,表明國內企業和商品在檔次、技術、工藝、設計、成本控制等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相當大差距,難以填補因進口增加而産生的逆差“真空”。從目前我國出口的商品結構看,基本上還是以服裝、玩具、箱包等低檔次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

  金融危機爆發後,為保持我國外貿出口穩定健康發展,各級政府紛紛出臺各種措施,如數次提高出口退稅率等予以扶持,也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扶持的同時,客觀上掩蓋了一些企業競爭力低下等弊病,而今年3月份貿易逆差的出現,已明白無誤地告訴世人:不儘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就不會有中國外貿光明的未來。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