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溝油再次成為媒體、輿論追捧的“名角兒”。之所以説是“再次”,是因為早在多年以前,地溝油就已經粉墨登場了,而且不止一次地受到“追捧”。但“追捧”歸“追捧”,這個一直讓人十分鬧心的角色,卻始終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合適的待遇。本次又讓它突然“躥紅”的,是有關專家披露的一組數字。據湖北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説,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300萬噸,從街邊小鋪到五星級飯店,無一倖免。而中國人一年的動、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照此推算,地溝油竟然佔了國人食用油消費總量的1/10強,平均每10頓飯中,就有1 頓是用地溝油做的!筆者換個演算法,總消費量的1/10,就相當於13億總人口中的1/10--1.3 億人是地溝油消費者!這些數字,真夠嚇人的。過去提起地溝油就犯噁心,如今是噁心加噁心,因為大概沒什麼人會想到“入口”的地溝油竟佔了如此之大的比例。
地溝油又稱潲水油或泔水油,就是從以剩菜剩飯、廚房陳油贓油等為原料再提煉的油脂,由於前些年主要是從排污的陰溝裏撈出的,所以俗稱“地溝油”。這種“再生油”成分複雜,含有黃麴霉素、砷等多種人劇毒物質,人食用後會引起頭昏、噁心、嘔吐、腹痛等多種病症,甚至致癌。食用這種地溝油,就等於“服毒”;往餐飲業銷售地溝油,無異於“販毒”。為此,早在2002年,國家衛生、工商、環保、城建等部門就聯合發佈了廢棄食用油(包含地溝油)管理規定,明令禁止地溝油流入餐飲服務業。但是,與其他眾多“禁令”一樣,這紙禁令也只是停在了紙面上,並沒能有效斬斷地溝油的“返回”之“流”,情況還愈演愈烈。如今,它居然成了一個原料收集、提煉加工、儲存、運輸、勾兌、配送、批零兼營的完整産業鏈。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禁而不止、蓬勃發展的怪現象?通常的説法是,利益使然。因為除去最終消費者,地溝油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有利可圖,甚至是利潤豐厚。原料提供者,可以通過出售餐飲垃圾,獲得額外收益,據説一個大飯店每年可由此增加200 萬元的收入;原料收集者,可以定時到關係戶收購,然後轉賣給固定的加工戶或加工廠,賺取可觀差價;加工者,把廉價收購來的“廢物”,提煉成油脂,據説每噸的成本是300元,合每500克1角5分,如果按每500 克5角錢出售給油販子,利潤就是3倍以上;油販子賣多高的價,就隨行就市了,但翻番的厚利是少不了的;至於買家,就是用每500克2元的價格買進,也要比正品食用油便宜一半,成本降低,利潤自然大升。就是這種“環環得利”的利益鏈,使他們結成了坑害消費者的堅固同盟。不瓦解這條利益鏈,地溝油“返流”就絕對斬不斷。為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發佈通知,對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服務環節作出規定。但筆者以為,只“堵”不“導”,難免新禁令照樣無效。
在“通常説法”之外,筆者認為,地溝油“返流”還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行政缺位,觀念陳舊、疏導不力。對於地溝油這一具有豐富潛能的寶貴資源,沒有正確認識,也就不能從産業創新、迴圈經濟的高度加以重視,更遑論給予積極指導和政策扶持。於是,本來可以健康發展的利民事業,便走入歧途,變成了令人厭惡的害民勾當。為什麼這麼説?因為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在世界許多地方早已成為一項很重要的新興産業,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都非常可觀。而垃圾回收再利用,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廢油脂的回收、提煉、再利用的技術,在一些國家已經相當成熟。人們得以從中獲取生産橡膠、肥皂、化粧品、飼料、有機肥、生物柴油等的重要原料。而在每人平均資源匱乏的我國,資源回收、再利用事業還沒得到足夠重視,在多數地方甚至還沒有起步。
筆者以為,利益驅動也好,貪心使然也罷,自發形成的地溝油産業鏈,確有其內在的合理性,不應簡單否定。僅從創造就業崗位來説,它就功不可沒。每年兩三百萬噸的産量,從收集、加工、儲存,到運輸、銷售,有多少人在這條線上忙碌?雖然無從得到準確數字,但恐怕不會是個小數目。應該説,除去最終流向,這條産業鏈的絕大部分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可以成為一個新興産業鏈的坯型。換句話説,就是“收集毒物”、“加工毒物”並沒錯更沒罪,只要把“販毒”的方向管住,確保它們流向正道,不再毒害消費者,這支地溝油産業大軍完全能夠改邪歸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有心的地方政府,不必另起爐灶,完全可以“招安”、“收編”現存的地溝油“遊擊隊”,加以科學規範,很快建立起本地的地溝油回收、加工、再利用正規軍,開創出一片迴圈經濟的新天地。努力增加就業,科學處理垃圾,保障經濟、社會平穩發展,不斷優化人居環境,都是現代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地溝油産業恰恰融多“義”于一身,既是拷問當政者行政能力的難點,也是提升城市管理水準的抓手。
在這方面,其實已經有了先行者,例如浙江寧波市早在 4年前就實施了《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對飯店、食堂的餐廚垃圾實行統一收運、集中無害化處置;內蒙呼和浩特製定、實施了全國首部規範廢棄油脂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北京、武漢也有新舉措。但願這種“先行”不再寥若晨星,很快能像舉國上下大講科學發展觀一樣,成為各地政府的實際行動。
主管副市長或局長,如果能夠“屈尊低就”,認真噹噹整編地溝油大軍的“司令”,就不愁這件變毒為寶、一舉多得的事情辦不成、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