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收入分配要“削高”更要“提低”

時間:2010-03-25 09: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今年以來,優化我國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話題已經多次被中央高層提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在會見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0年會的境外代表時,就收入分配改革發表了談話。他指出,在增加居民收入上分三個層次:一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佔整個國民收入的比重;二是逐步提高職工工資收入佔要素收入的比重;三是在二次分配中,運用財稅的杠桿,調節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溫總理的這個談話,指明瞭我國收入分配改革的路徑,而在這三個層次中,我認為第二個層次,也就是“逐步提高職工工資收入佔要素收入的比重”最為關鍵。

  我國收入分配失衡的問題,突出表現在普通勞動者的收入過低,與此相對的是資本在收入分配中佔據了越來越高的比例。今年兩會期間,九三學社提交的一份提案認為,我國勞動者報酬比例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了2007年的39.7%,這直接導致收入最高的10%群體與收入最低的10%群體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了2007年的23倍。由於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勞動者的收入沒有有效提高,導致國民收入在GDP中的比例不斷下降,從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因為在過往的收入分配中,我們不適當地強調了資本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的是一條以擴大投資來推動GDP上升的道路,政府利用行政資源向資本開具了各種優惠政策,其中一項便是低廉的勞動力報酬。這種制度選擇,使中國成為向全世界出産廉價勞動力的市場,這固然對資本産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卻使資本對勞動者的剝削顯得氣壯如牛。由於勞動者相對於資本處於先天的劣勢,再加上為了追求經濟增長而無視勞動者權益的保護,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者沒能通過他們的勞動,公平地分享到國民經濟發展的成果。

  長期以來,我們堅持的是“一次分配追求效率”的原則,為了保證經濟增長,也就是GDP的上升,犧牲了勞動者的利益。但是,這種放棄公平原則的一次分配,已經産生了一系列的後果。它除了造成越來越觸目的貧富差距以外,還造成社會對勞動者的普遍輕視。一方面,工廠普遍缺失熟練的技術工人;另一方面,大學教育也大量減縮勞動實用型的專業,導致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同時,由於職工利益受到資本的侵犯,勞資矛盾在一些地區也愈演愈烈,甚至釀成群體性事件。從這一點説,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的收入分配改革,不僅具有經濟上的意義,更是關係到我國社會在未來能否和諧發展的一件大事。

  因此,目前所進行的收入分配改革,關鍵就在於大幅度地提高勞動者報酬。而有一種意見認為,需要在二次分配的改革中下工夫,也就是説積極利用稅收杠桿來調節高收入者的財富收入。這當然也應成為改革中的一個內容,但如果沒有對一次分配的改革,只是對高收入者課以重稅,從表面上看,貧富差距也許能有所縮小,但勞動者的收入卻沒能提高。其結果很可能是政府增加了稅收,但低收入者未得到實惠,高收入者也不滿意。實際上,大幅度地提高勞動者的報酬,勢必增加資本的投資成本,間接起到調節高收入者收入的作用。(周俊生)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