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植榮:個稅高門檻對普通人不利

時間:2010-03-24 10:44   來源:北京晨報

  2010年,對於獨立學者劉植榮來説是豐收的一年。一年前,當他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世界工資對比”上時,他自己都不敢相信,那裏面竟還隱藏著如此多的、人們沒看到的東西。隨著在網上不斷公開自己的研究成果,劉植榮的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他得出的數據和結論被多家權威機構引用。

  幾乎是一夜之間,劉植榮成了“網路名人”,與他姓名相關網頁已達3萬多頁。在一片讚譽聲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劉植榮的研究突然轉向,近期他發佈的《提高個稅起徵點是個餿主意》在網上再度引發熱議,在如此多專家學者力主提高個稅起徵點的背景上,劉植榮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呢?作為“工資學者”,他在財稅方面的研究是否具有專業性?為此,記者專訪了劉植榮。

  我國工資兩級差已達30倍

  晨報:作為“工資學者”,您為何轉向稅務研究?

  劉植榮:工資研究只是我全部研究的一部分,過去幾個月著力較多,現在階段性目標已完成,未來將把精力集中到財稅方面。從工資到稅務,看上去領域不同,但它們與分配公平緊密相連。對一個社會來説,貧富差距過大會影響穩定,工資研究可以讓我們了解這個差距究竟有多大,而稅務研究可以告訴我們如何縮小貧富差距,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是互為因果的。

  晨報:可是您的研究方向的轉變為何這麼快?

  劉植榮:通過工資研究我發現,我們工資兩級差已達30倍,而西方發達國家平均是70%,差距這麼大,急需通過稅務研究來尋找解決方案,所以我就自然而然轉到了這個領域來了。

  晨報:國內關於工資方面的統計數據不太完整,您的結論是否準確?

  劉植榮:在我們相關的數據統計方面,確實問題比較多,但兩點可以證明我的研究是相對準確的,一是很多權威機構在引用我的數據和結論,二是新公佈的一些數據,和我幾個月前推算的結果完全一樣。比如我推算中國7億多勞動者平均年收入是1萬多元,很多人曾對此表示懷疑,可最近《瞭望》雜誌公佈專家推算的結果也恰好是1.1萬元。

  稅基大更有利於社會公平

  晨報:7億多勞動者的平均收入這麼少,那麼提高個稅起徵點不是會增加他們的收入嗎?為什麼您不贊同?

  劉植榮:那樣的説法是對經濟學完全的無知。納稅是公民的義務,只有多數人交稅,稅基才可能大。比如50人,只有5個人收入高,夠納稅標準,他們每人交100元的稅,那麼總數是500元;相反,如果其他40人也夠納稅標準,每人交20元的稅,加上收入高的5人交的稅,那麼總數就是1300元。當我們把這個稅再返還給這50人時,後一種情況中每人平均可得到26元,而前者每人只能得到10元。你説是給26元更容易實現公平還是10元呢?換言之,稅基越大,收上來的稅越多,分到每個人頭上的錢才會更多,也就更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

  晨報:為何公眾對提高個稅起徵點的呼聲如此之大?

  劉植榮:因為很多人沒意識到,稅是要返還給每個公民的,稅基大了更有利於調節收入的差距,能更好地發揮“二次分配”的作用。

  稅主要以福利形式返還

  晨報:從理論上,每個人都能意識到稅是返還給大家的,但在實際操作中,低收入階層對此體會卻不強烈,這是為什麼?

  劉植榮:因為福利政策需進一步完善。稅主要是以福利的形式返還給公民,比如醫療補貼、教育、住房公積金等,但問題是,我們在分配福利時,往往和收入掛鉤。你收入高,則住房公積金也高,醫療補貼也高,結果卻是,收入高者得利更多,這就違背了“二次分配”的初衷。此外,包括教育、公共設施建設等,因考慮到經濟回報等因素,很多都集中在了原本就比較富裕的地區,中低收入階層自然體會不到稅收對自己的幫助。

  晨報:您認為應該怎麼辦?

  劉植榮:在國際上,“負徵稅”是比較通行的做法,每年各家庭如實申報收入,並先把稅繳上,然後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對中低收入階層將多收的稅退回,而對於收入特別低的還要給予補貼。在這點上,各國操作不同,美國是先交後退補,有的國家不用先交。

  人人都應享受到納稅好處

  晨報:“負徵稅”依據什麼標準進行?

  劉植榮:當然要建立在完善的統計基礎上,國外這方面統計很細化,比如年收入1萬元至2萬元有多少人、2萬元至3萬元多少人等等,在此基礎上,得出“最低工資標準”,凡是在這個標準以下的,就享受“負徵稅”。我發現,國內研究工資、稅務的學者一直忽略了這個問題,如果沒有這個標準,説工資高低還有什麼意義?

  晨報:除了“負徵稅”還有什麼辦法來進行“二次分配”?

  劉植榮:這個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了,比如在一些福利國家,婦女從懷孕第3個月起,政府就會給她建一個賬戶,定期撥款,直到哺乳期結束。在公立醫院,百萬富翁和工人享受的醫療都一樣,大夫開的藥也一樣,這就體現了“二次分配”的精神。

  收個稅應以家庭為單位

  晨報:建立更合理的“二次分配”,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面對收入差距較大的現實,您的建議是什麼?

  劉植榮:應迅速改變目前個稅由本人繳納的方式,從國外的情況看,那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申報並繳納的,否則不公平。假設一個人收入3000元,可家裏上有老下有小,那麼他的負擔很重,而同樣收入3000元的人,如果家裏就他一個,你説,兩個人交一樣的稅合理嗎?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中低收入階層抱怨個稅有壓力,因為沒有考慮每個人實際花銷的情況。

  晨報:以家庭為單位收個稅,稅務機關工作量是否會加大?

  劉植榮:這是藉口,不是理由。每個家庭都有好幾口人,以家庭為單位收個稅,戶頭減少了,統計量也減少了,怎麼是加大工作量呢?

  晨報:或者,是因為擔心家庭隱瞞年收入,不利於徵稅?

  劉植榮:這也不成立,在國外家庭都是自己主動申報,在美國,政府按2%的比率進行抽查,如發現偷稅,會罰個傾家蕩産,誰還敢呢?沒有好的手段與措施,個人不是同樣可以隱瞞年收入的嗎?

  晨報:那您認為原因何在?

  劉植榮:我對此也感到很奇怪,就我所知,在這一點上,中國是唯一這麼做的國家。

  靠能力與公正減少偷稅

  晨報:我們在“二次分配”有待改善,是不是也與存在大量偷漏稅行為有關,收不上稅,自然會影響分配。

  劉植榮:所有國家都存在偷稅漏稅的情況,我們要反思,我們稅務人員的隊伍這麼龐大,為什麼偷稅行為還大量存在呢?這説明管理效率有問題。眾所週知,效率來源於能力與公正,只要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稅怎麼可能收不上來!你可以看看世界財稅發展史,一百多年前沒有電腦,沒有網際網路,沒有現代的會計制度,稅不是也收上來了嗎?我們今天條件好多了,為什麼反而不行了?

  晨報:您認為問題出在哪了呢?

  劉植榮:問題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在於少數人只想維護自己的利益,比如某些地方為吸引企業投資,對偷稅行為視而不見等。正是為了維護這些局部利益,才製造出“難度大”的藉口,其實只要依法辦事,怎麼可能那麼難?陳輝/文

  對於我國7億多普通勞動者來説,提高個稅起徵點是否意味著他們收入的增加?但是獨立學者劉植榮認為,只有多數人交稅,稅基才可能大,分到每個人頭上的錢才會更多,也就更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