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觀察:大陸市場之戰,臺灣豈可落敗?

時間:2009-08-06 10: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工商時報》31日刊出社論説,大陸內銷市場是未來臺灣經濟再創繁榮的助力之一,臺灣應全方位、深入地加以掌握。面對日、韓、歐、美等國的挑戰,千萬不可在這場“世紀商戰”中落敗,也無理由落敗。因為,與大陸同文同種的臺灣理當能形塑最高明的商戰策略。 

  文章摘錄如下:

  在臺灣廠商全力搶攻大陸內銷市場聲中,最近傳出一項訊息,説大陸“家電下鄉”上半年銷售結果,臺商只賣了208台電腦、13台熱水器。乍聽之下,這訊息還頗令人訝異;但另方面,過去幾個月來,媒體不斷報道許多生産面板或電子零組件的上市櫃公司,因為接獲來自大陸訂單,業績遠遠優於原先預期,股價因此大幅上揚。實際情況究竟如何?臺灣廠商在爭取大陸大市場的戰役中,能有多少斬獲,自然是民眾普遍關切的問題。

  事實上,臺灣廠商(包括大陸臺商)在大陸“家電下鄉”擴大內需政策執行過程中,最大獲益之處,並非最終産品,而是中間零組件。根據臺灣“外貿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陸家電下鄉總銷售金額為162.3億人民幣,折合23.6億美元,其中,臺灣廠商供應了7.8億美元的零組件,比重約達銷售金額的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臺灣“外貿協會”從年初開始,積極邀請大陸海貿會、工業訊息部等單位,組織採購團來臺採購,迄今下單金額為24億7500萬美元,一年內承諾採購55億8000萬美元。從以上數據看來,大陸“家電下鄉”所帶動龐大內銷市場列車,臺灣廠商不但坐上了,而且還搶到一個不錯的位子;同時,隨著兩岸關係的顯著改善,臺灣企業應有機會擴大掌握大陸的“政策商機”,以填補歐美市場衰退呈現的空缺。

  不過,截至目前,我們認為臺灣廠商在開拓大陸內銷市場方面,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因為,實績數字雖讓人稍可安慰,但仍留下兩大發人深省的問題:

  第一,零組件挂帥。臺灣廠商介入家電下鄉活動的主要模式,是供應零組件給大陸廠家,再由後者組裝成最終産品,供銷市場。結果,臺灣廠家成為幕後及無名的英雄,而把屬於生産最後段,且較豐厚的“品牌利益”,奉送給了大陸廠家。即便臺方賺到裏子,卻沒有趁機打響名號,這對長期發展並非有利。

  第二,産品類項太集中。據了解,臺灣廠商對家電下鄉,供應最多的是電視、螢幕的面板,其比重佔了全部銷售額的大部分。相對之下,其他産品即無甚可觀。換言之,面板成了臺灣唯一騰飛于家電下鄉場上的孤鳥,而“一隻鳥兒喚不來春天”,它不代表臺灣整體廠商,已坐穩大陸內銷市場的江山。

  由此可見,臺灣廠商對大陸內銷市場,有必要總結經驗,並採取新策略,重新佈局。而其關鍵之處,首要的就是上述的“品牌建立”。關於品牌戰略,臺灣相關機構早已分頭作了資源、人才配置,未來對大陸市場宜集中力量,與民間廠商、同業公會、大陸臺商協會加強合作,全力突破,務期臺灣在大陸市場的“名牌”隊伍,得以快速擴充。

  其次,大陸市場通路布建也是當務之急。雖然大陸地方太大、市場生態大異於臺灣,外來廠商之布建行銷通路常會碰壁,但臺方擁有分佈于五湖四海的眾多臺商,又有一批臺商已有布建通路的實戰經驗。在這種條件下,只要臺灣相關機構出面,加以凝聚、整合,相信不久之後,大陸市場將會出現“操之在我”的行銷通路。那將大大助益臺灣廠商,得意于大陸內銷市場。

  其他的相關要務還有智慧財産權保護、商務糾紛調解仲裁、收款機制改善、經營管理輔導等,都有賴“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妥善擘劃或因應。當然,很多事務也要與大陸方面取得協調,“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若能儘早簽署,當是臺灣廠商前進大陸內銷市場的一大利好。另一方面,兩岸産業搭橋計劃將促使雙方産業優勢互補,並建立兩岸産業共同標準,它也將是臺灣廠商擴張大陸內銷的一大利器。

  總的來看,大陸內銷市場是未來臺灣經濟再創繁榮的助力之一,臺方應全方位、深入地加以掌握。面對日、韓、歐、美等國的挑戰,臺方千萬不可在這場“世紀商戰”中落敗,也無理由落敗。因為,與大陸同文同種的臺灣理當能形塑最高明的商戰策略。

  雖然,大陸內銷市場也受國際金融海嘯損傷,目前有待復蘇,但其長線看好。如今年上半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9萬億元人民幣,僅佔GDP的42%。這比例依經濟發展規律,將來一定會持續升高,幾年後就會突破50%。如每年增加萬億元人民幣的零售總額,就將近於臺灣GDP的半數。這是臺灣企業的商機,也是臺灣經濟的契機。

編輯:邵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