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投資新契機浮現?臺灣樓市之“抄底大法”

時間:2009-07-15 09:08   來源:H--華夏經緯網--理財週刊

  隨著臺灣地區對大陸資金投資不動産的鬆綁,臺灣樓市一下子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與香港和上海等城市相比,目前臺灣地區的房價並不高,後市發展的潛力巨大。所以現在也有不少投資者躍躍欲試,準備去那裏“抄底”!

  “錢進臺灣”成現實

  “可以去臺灣買房了!”近一陣,臺灣地區無疑成了各方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因為有種種跡象表明,該地區的投資限制正在被進一步放鬆,由此也帶來了許多新的契機。這幾天,本刊編輯部也接到了不少讀者的電話,一位投資者這樣説:“聽説臺灣地區開放了對購房的限制,我對此很感興趣,但相關資料太少了,不知道情況究竟如何?”

  讀者的話無疑引起了記者極大探究的興趣,連日來大家也是通過各種渠道採訪蒐集資料,以期能夠給讀者一個滿意答覆。其實早在去年6月,本刊一組《錢進臺灣》文章的刊出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而之後一系列相關政策的相繼推出,也正在使這昔日的夢想逐漸變成現實。

  據悉,臺灣地區“金管會”6月30日推出“開放陸資來臺從事事業投資政策”,包括發佈新修訂的“兩岸金融業務往來許可辦法”等,從而對大陸資金進入臺灣地區全面解凍。

  這一政策的推出,無疑透露出大陸和臺灣地區的雙向投資可以成為現實。對此,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徐博東教授認為,自1991年開放臺商對大陸投資,到現在大陸資金赴臺投資正式實施,已經過去了18個年頭,過程可謂漫長。而從今年4月26日第三次“陳江會”最終達成共同推動陸資入島投資的共識,到6月30日臺灣當局最終開放陸資入島,推進的速度不可謂不迅速。在全球金融風暴的刺激之下,雙方迫切需要加強合作,共同對付金融風暴對兩岸經濟的衝擊,使得兩岸形成命運共同體。

  據統計,到今年5月為止,臺商對大陸的投資,累計核準金額超過771億美元,但由於陸資不能入島,導致兩岸資金流動失衡,兩岸産業資源的配置及流通受阻,兩岸經濟整合喪失了很多寶貴的時間和機會,而現在要做的只是抓緊時間“補課”而已,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盡最大的努力彌補以往的損失。

  房産投資新契機

  而在所有這一系列政策中,人們最為關注的焦點莫過於臺灣地區對不動産投資的開放了,而在此前很長一段時期裏,大陸人士赴臺購房一直有著諸多限制,使得在那裏投資房産最終都難以實現。而現在臺灣地區的相關政策發生了巨大變化,使在該地區買房不僅現實,而且還可能因此獲得不少通行和居留上的“便利”,其帶來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

  相關消息出臺前後,臺灣地區的房地産市場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第一太平戴維斯總經理朱幸兒表示,已有多組陸資買方正與賣方洽談,而且從今年4月開始,整體商辦樓市場的帶看量就較前月增加三成。與此同時,6月份臺北樓市的交易也是熱浪滾滾,市場上游資充沛,投資型購房族紛紛出手。根據中信房屋數據數據顯示,近期臺北市交易量維持穩定成長,其中以松山區、大安區、內湖區與信義區最多。對此,中信房屋董事長特別助理胡佩蘭表示,若陸資企業持續進入臺灣,預期地區商辦市場會出現一波很大的需求浪潮,在可預見的未來,陸資將成為臺灣地區股市、樓市攀升的重要推力。

  那麼,接下來許多投資者關心的是,當前臺灣房地産市場的狀況究竟如何呢?細細分析一下,從總體來看,臺灣地區樓市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末的瘋狂後,目前基本還處在沉寂階段。比起香港、上海等地來,臺灣地區目前房價水準並不高,比如在房價最高的臺北市,目前價格水準在20000元/平方米左右,但臺灣每人平均GDP卻已達約1.6萬美元,是上海的兩倍多。通過這一系列數據分析後我們可以發現,在兩岸經濟互動發展不斷加強的大背景下,臺灣地區的樓市也孕育著不小的潛力。對此,臺灣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認為,臺灣過去對大陸的政策相當保守,這是壓抑房地産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據此前臺灣北區房屋不動産理財研究室的調查發現,在未來兩岸政策開放的條件下,有將近7成的浙商有興趣投資臺灣房地産,其中以買地開發的34%佔比最高,其次則是辦公大樓22%、豪宅19%以及店面17%,而以投資目的來看,賺取差價為主要誘因,所佔比例達44%,其餘依序是出租收益佔27%、商務使用17%、自用11%和其他1%。

  就此,記者在第一時間採訪了臺灣信義房屋。該公司分析師認為,近期一系列相關政策的推出,初期將有利於商業不動産及高端住宅市場,因此近一段時間以來該類物業已經産生了明顯的惜售氣氛。而對於較為一般的普通住宅類産品,在目前階段還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另外目前市場面最為關心的是,哪一家公司將會是第一個在臺置産的陸資企業。仲量聯行進一步分析認為,預計未來臺北甲級辦公樓需求將會持續增加。一旦大陸資金進入臺灣市場,將進一步刺激房地産資本值的上升,甲級辦公樓租金也將大幅攀升。

  表1 臺灣地區房地産歷年景氣迴圈變動情況

  迴圈階段 擴張期 高峰期 谷底期 迴圈型態與因素

  第一迴圈 1968年7月~1972年6月 1972年06月~1973年12月 1973年12月~1975年6月 轉型期7年(第一次能源危機經濟轉型+家庭型態轉型)

  第二迴圈 1975年7月~1979年6月 1979年6月~1980年12月 1980年12月~1982年6月 成長期7年(第二次能源危機 +經濟成長+理財觀念轉型)

  第三迴圈 1982年7月~1986年12月 1986年12月~1989年6月 1989年6月~1990年12月 飆漲期8年半(資金氾濫 +經濟快速成長 +投資觀念轉型)

  第四迴圈 1991年元月 ~ 2001年12月 衰退期10年(房地産股市超漲補跌)

  第五迴圈 2002~2008年 2010~ (預測) 臺灣房地産進入另一個起漲迴圈

 

編輯:邵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