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長賦:要加快制定我國玉米産業發展戰略規劃

時間:2012-05-30 08:51   來源:人民日報

  玉米論略

  玉米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産量最大的穀類作物,居三大糧食(玉米、小麥、大米)之首。我國是玉米生産和消費大國,播種面積、總産量、消費量僅次於美國,均居世界第二位。近年來,我國玉米發展勢頭良好,總體上保持了産需平衡的格局,但産量年際波動較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我國已進入玉米消費快速增長階段。從未來發展看,玉米將是我國需求增長最快、也將是增産潛力最大的糧食品種。抓好玉米生産,就抓住了糧食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如何挖掘生産潛力、加快玉米發展、保持玉米能夠基本自給,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一件大事。

  一、玉米在糧食安全中的戰略地位

  (一)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穀物。目前,除南極洲之外,世界各大洲有70多個國家種植玉米。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10/2011年度,全球玉米産量8.4億噸,佔全球穀物總産量的35%,貿易量約佔世界糧食貿易總量的1/3。玉米是用途最為廣泛的糧食作物。玉米營養豐富,堪稱“五穀之王”,籽粒含有73%的澱粉、8.5%的蛋白質、4.3%的脂肪,富含維生素,是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兼用作物。目前,全球有1/3人口以玉米作為主食。玉米是公認的飼料之王,籽粒和莖葉都是優質飼料,畜牧業發達國家70%—75%的玉米消費用於飼料。玉米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是加工品種最多、鏈條最長和增值最高的穀類作物,深加工産品可達2000多種。

  (二)玉米已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目前我國東起臺灣和沿海各省,西至青藏高原和新疆,南起海南省,北至黑龍江省黑河地區都有玉米種植,是世界上唯一的春夏秋冬“四季玉米”之鄉,但以春玉米和夏玉米為主。新中國成立以來,玉米在我國農業生産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種植面積和總産量佔全國的比重分別由上世紀50年代的11.3%、10.7%提高到90年代的20.4%、23.4%。進入新世紀,我國玉米生産呈跨越式發展態勢,2011年種植面積達到5億畝,産量達3856億斤,佔全國糧食總産量的33.7%。2004—2011年,我國糧食生産實現“八連增”,共增産2810億斤,其中玉米增産1539億斤、佔55%,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三)玉米是我國今後一個時期消費需求增長最快的糧食品種。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畜牧業快速發展,增加了對玉米的需求。國際經驗表明,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中期以後,人們的膳食結構會發生明顯變化,肉蛋奶消費顯著增加。美國1965—2000年間玉米飼料消費量年均增長1.6%,日本為4.1%。我國也進入這個階段,玉米飼料消費增加加快。2010年全國肉類、禽蛋、牛奶、水産品産量分別比2003年增長23%、18.5%、105%、31.8%。同期,飼料用糧消耗玉米,由1800億斤增加到2400億斤,增長33%。畜牧業養殖方式的轉變也增加了飼料用糧,隨著畜禽規模化養殖快速發展,由過去一家一戶以青飼料、米糠麥麩、剩菜剩飯喂豬,轉變為使用工廠化飼料,對玉米的需求明顯增加。二是深加工快速發展,增加了對玉米的需求。2000年以前,我國玉米深加工年消費不足200億斤,佔玉米消費比重不到10%。近年來玉米深加工業産能迅速擴展,未來在目前1800億斤的基礎上有可能進一步擴大。據專家分析,“十二五”將是我國玉米供求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時期,預計“十二五”末我國玉米消費總需求量將在4400億斤左右,玉米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有可能被打破,個別年份甚至會出現産不足需的情況。消費增長快,是近兩年一方面玉米增産、一方面玉米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二、我國玉米生産面臨“一大突出問題、兩大發展潛力、三大制約因素”

  (一)目前我國玉米生産最突出的問題是生産穩定性差、年際間産量波動大。長期以來,玉米是我國糧食增産的重要貢獻作物,也是造成糧食産量波動的主要品種。小麥、水稻産量增減主要在面積,而玉米産量增減主要在單産。我國糧食生産最大的威脅是旱災,而玉米最易受旱災影響,導致單産減少。2000年以來,全國玉米單産7年增長、4年下降,其中2000年減12.6%,2003年減2.3%,2007年減3%,2009年減5.3%。2000年因嚴重乾旱全國糧食減産924億斤,其中玉米減産442億斤,佔減産量的48%。尤其是東北玉米主産區因旱導致玉米産量波動更大,如2000年減産343億斤、佔全國的77.6%。

  (二)我國玉米生産發展有兩大潛力。一是提高單産有潛力。美國玉米畝産紀錄是1850公斤,我國新疆也創造過1356公斤的畝産水準。2011年是我國玉米單産最高年份,但全國玉米平均單産也只在383公斤/畝。與主産國相比有差距,我國玉米單産排在世界21位,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平均畝産600多公斤相比,差距更大。我國同一生態區的省際間玉米單産水準差異很大,在黃淮海夏玉米區,山東玉米畝産436公斤,比河南高66公斤,比河北高102公斤,比安徽高162公斤;在東北春玉米區,吉林玉米畝産439公斤,比遼寧高72公斤,比黑龍江高84公斤。目前我國玉米種植密度普遍偏低,全國平均每畝3500株左右,而美國種植密度平均達到5000株。據專家分析,如果我國玉米種植密度每畝增加500株,再配套相應的技術措施,畝産可提高50公斤以上。二是擴大面積有潛力。東北地區通過推廣抗旱播種技術、改大豆連作為大豆與玉米輪作等措施,可擴大玉米種植面積;黃淮海地區通過套種改平播,可適當增加種植面積;西南地區通過增加間套種,西北地區通過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及合理壓夏擴秋,華南地區利用冬閒田等,都可擴大玉米種植面積。據專家測算,到2020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達到5.5億畝,比目前增加5000萬畝是有可能的。

  (三)我國玉米生産穩定發展面臨三大制約。一是玉米生産主要集中在中低産田,受乾旱影響較大。二是玉米生産實用技術普及率不高,機械化水準較低。我國玉米區域生態和生産條件差異很大,能夠滿足不同區域和生産條件的實用技術不僅嚴重短缺,而且普及率不高。玉米生産機械化程度比較低,機收水準目前只有33%。由於長期使用小機械淺耕淺松,限制了土壤潛力的發揮。據專家調查,我國玉米田土壤耕層平均16.5釐米,比適宜玉米生長的最淺耕層少5.5釐米,比美國玉米田土壤耕層少18.5釐米。三是玉米種業發展相對落後,突破性優良品種較少。雖然國內玉米品種數量較多,但是原創自交係水準低,育成品種同質化嚴重,高産、優質、多抗、廣適的優良品種相對較少。與國外一些優勢品種相比,國內大部分玉米品種不適宜密植和機械化作業,玉米種子發芽率和體現種子活力的發芽勢偏低。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