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汪辜會談:民眾需求是兩岸關係持續發展動力

時間:2013-04-27 13: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汪辜會談20週年之際。談及這一兩岸突破性會談對當今的啟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石正方指出,“民眾需求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命題經由兩岸關係長足發展的歷史檢驗,可謂顛撲不破的真理。”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下,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

  在相關回顧文章中,石正方強調,事實上,從1986年的“兩航談判”到1990年的“金門談判”、1992年兩會的“香港會商”,再到1993年的汪辜會談,兩岸協商的領域和層級經歷了不斷發展的過程,而其根本動力則在於兩岸民間交流的飛速發展。

  她認為,正是兩岸民眾交流日益增長的需求,迫使臺灣當局放棄僵化的“三不”政策,轉而接受兩會協商作為變通方式,進行不得不為的兩岸對話。

  “在當前兩岸關係發展中,要求兩岸雙方以提高民眾福祉為訴求,自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局面,充分發揮民眾的基礎作用,持續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石正方強調。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陳星也撰文指出,從汪辜會談可以看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岸政治關係發展一直依循的路徑,是“民間推動再倒逼公權力跟進”的模式,其主要成因在於兩岸間的政治對立長期存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岸經濟交流的擴大與兩岸經濟合作的增加,事實上造成了兩岸經濟關係與政治關係的背離,兩岸經濟交流與民間交往成為不斷衝擊政治關係的內生力量。

  “民間推動倒逼公權力跟進”的模式也意味著兩岸協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陳星認為,就目前的兩岸關係基本結構而言,如果兩岸不能通過政治協商持續擴大共識並加強政治互信,兩岸的經濟合作與交流始終會面臨不穩定的制度環境。解決這種不穩定狀態,只有通過政治協商消除經濟關係與政治關係的背離狀態來完成。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楊立憲也認為,兩岸同胞血濃于水,是兩岸關係的主體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動力。因此,理應把為兩岸同胞謀福祉作為兩岸互動的出發點和根本歸宿。她同時指出,兩岸問題錯綜複雜,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因此,必須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規律進行處理。

  “二十年來的實踐經驗表明,唯有遵循這一原則,兩岸關係才能行穩致遠,兩岸人民才能越走越近。”楊立憲指出。

  回顧籌備汪辜會談的曲折過程,楊立憲認為,兩岸問題的實質是國共內戰的延續,因此,要結束敵對狀態走向和解合作乃至整合,雙方都要換位思考、相互體諒、追求雙贏,大陸尤其要“以大事小以仁”,掌握主動,如此才有助於打破僵局,增進互信,累積善意,開創新局。

  “首次汪辜會談留給我們的與其説是一個突破,不如説是創立了一個範式,即初步形成了兩岸和平互動所應遵循的規則。”楊立憲説,當這一會談過去二十年後,人們驀然發現,這些規則如今已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論的組成部分,成為兩岸關係良性互動遵循的行為準則。 (記者 邢利宇 路梅)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