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12年選後的經濟發展形勢與策略(中)

2012-02-20 16:46     來源:台灣網     編輯:馬迪

  臺灣經濟發展動能來自兩岸經濟合作

  面對臺灣經濟當前的低迷與困境,馬英九當局應在既有的短期提振經濟景氣的措施外,進一步明確和構建臺灣經濟長期發展的戰略思考和具體政策。通過積極的大陸經貿政策持續加強兩岸經濟合作,讓臺灣企業更充分地參與到大陸經濟的競爭與發展中來,加速臺灣民間創新能力的提升,增強臺灣企業國際競爭力,這是臺灣經濟長期發展的動能源泉。

  為避免臺灣經濟受歐債危機拖累過快下滑,馬英九當局選前曾推出一系列應對措施。先後成立“經濟景氣因應策略小組”、“行政院財經諮詢小組”、“總統府財經對策小組”等機構,提出以穩金融、平物價、增就業、促投資、助産業、旺消費、拼出口為核心的“經濟景氣因應方案”,具體措施包括:增撥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及保險額,延長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期限,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資金供應;推動“LED路燈遍全臺”,開辦節能家電補助,以及擴大“愛臺12建設”等基礎建設;運用4大“政府基金”及“國安基金”穩定股市;拓展對大陸的訂單,放寬大陸銀行參股島內金融機構的限制,並擬開放陸資參股LED、“愛臺12建設”等。同時,為加強照顧中低收入階層,抑制貧富差距惡化趨勢,馬當局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實施新修訂的“社會求助法”,提高貧困線標準;實施新“集體勞動三法”,保障基層勞工權益;開徵“奢侈稅”,打擊房地産投機;針對放“無薪假”人數升高,增加臨時就業崗位;大幅提高老農津貼等8項社會福利補助,惠及弱勢群體。

  馬英九當局的這些短期政策對刺激臺灣經濟景氣和維護社會公平有正面意義,但對臺灣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可持續的中高速發展尚不足産生實質效果。主要原因在於,歐債危機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是長期效應,直接衝擊臺灣經濟賴以生存的出口,在兩岸經濟關係沒有大突破的前提下,臺灣對大陸市場的出口也受到制約。大陸市場被普遍認為將在未來5年內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進口地區,未來10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臺灣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韓國近來已與大陸達成簽署雙邊FTA的共識,韓國對大陸的出口值在去年已經超越臺灣,兩岸ECFA若沒有新的進展臺灣在大陸市場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而在內需方面,提高民間消費與投資也存在一些問題。臺灣民間消費佔臺灣地區居民生産總值比重比一般發達經濟體都高,且通過信用擴張刺激民間消費風險之大已在歐美顯現,因此增加島內民間消費的力道有限。鋻於前述臺灣財政與債務狀況,當局投資規模也不能寄太大期望,且逆週期調控的凱恩斯政策作用更著眼于短期,因此民間投資成為臺灣擴大內需的重要依託。營造有利於吸引外資和臺資回流的投資環境固然重要,鼓勵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擴大投資更是引領臺灣經濟轉型的必要舉措。這樣的企業投資不僅能提高臺灣産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還能在島內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改善民生。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創新能力有賴於市場規模和産業環境,這又要求臺灣企業需要與大陸蓬勃發展的産業集群相融合,通過兩岸經濟合作提升自身創新能力與水準。(未完待續)(本文作者朱磊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 經濟學博士)

本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與我網聯繫

更多精彩請點擊台灣網金融頻道 專家專欄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