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12年選後的經濟發展形勢與策略(上)

2012-01-30 16:40     來源:台灣網     編輯:馬迪

  2012年1月14日臺灣“大選”投票結果,反對“臺獨”、承認“九二共識”的國民黨贏得選舉,馬英九獲得連任,這為兩岸經濟關係平穩向前發展、攜手應對歐債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當前臺灣經濟形勢仍較嚴峻

  近一年來,臺灣總體經濟增速回落,外需受衝擊較大,當前正處於經濟景氣的谷底。2011年臺灣地區居民生産總值預計全年增長4.51%,下半年受歐債危機、兩岸貿易投資增速放緩及同比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逐季下滑,由第1季6.62%降至第3季3.42%。預計全年臺灣生産總值達4,916億美元,每人平均生産總值20,848美元,首次突破2萬美元。11月底臺外匯儲備3,880億美元,全球排名居第4位,僅次於中國大陸、日本和俄羅斯。

  臺灣對外貿易增速放緩,2011年出口值與進口值預計為3,110億美元和2,849億美元,將分別增長13.3%和13.4%。但全年走勢呈逐季下滑,1-11月出口增長率由16.6%降至1.3%,同期進口增長率由21.9%降至-10.4%。對外投資方面,1-11月臺核準對大陸以外地區投資金額為35.8億美元,同比增長40.1%。其中,臺對東盟投資比重攀升,佔臺對外投資總額約30%。

  內需方面,民間消費保持溫和增長態勢,民間投資下半年大幅衰退。在失業率持續降低、軍公教職員加薪、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啟動等因素帶動下,預計全年民間消費增長3.4%。由於出口增速趨緩以及高科技廠商因虧損大幅縮減資本支出,民間投資由上半年的7.6%大幅降為下半年-12%的負增長,預估全年固定資産投資同比衰退3.4%。吸引投資方面,在臺當局上年降低營業稅、遺産稅以及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影響下,臺吸引外資首次實現3年來正增長,前11月臺當局核準外商赴臺投資金額44.8億美元,同比增長34.6%。臺資回流島內明顯增加,前11月新增投資金額466億元新台幣,較2007年增長2倍多。

  臺工業復蘇力度減弱,工業生産指數增長率由1月的17.4%下降為11月的-3.6%。主要原因是高度依賴出口的臺高科技産業受到歐債危機衝擊,面板、DRAM、LED及太陽能等重要産業出現産能過剩或嚴重虧損,面板業前3季虧損額已超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相對而言,由於每人平均收入水準小幅提升,加上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規模持續擴大,2011年臺服務業延續了上年的溫和增長態勢,前3季服務業生産實質增長3.5%,農業、工業與服務業比重分別為1.5%、30.4%和68.0%,分別增長0.1、-2.1和2.0個百分點。

  臺灣財政赤字和債務惡化問題雖初步有所遏制,但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截至11月底臺灣當局債務累計達4.8萬億元新台幣,每人平均負擔債務20.5萬元,預計2012年臺債務累計將突破5萬億元,佔臺灣地區居民生産總值比重的37.3%,逼近40%的舉債上限。臺灣股市的選後利好行情人們正在拭目以待,但2011年的表現卻讓人提心吊膽,自2月最高的9220點跌至12月19日的6633點,創10年最低記錄。第3季外資證券投資凈流出162.6億美元。截至11月底,外資持有股票市值佔臺股總市值的31%。

  民生方面也無法掉以輕心。由於經濟持續溫和增長,1-11月臺失業人數減少8.9萬人,11月失業率降至4.28%,但島內放“無薪假”的人數由9月的2800人上升至12月底的9000余人,民間機構則稱有3.6萬多人,雖仍遠少於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的24萬人,但已成為島內關注焦點。薪資微幅增長,除軍公教人員加薪3%以外,多數企業並未跟進,前10月實質平均薪資增長1.5%。物價基本穩定,11月CPI年增率僅1.01%,但部分民生産品如蛋、奶、服裝等物價出現較大幅增長。

  由於全球經濟增長緩慢、歐洲債務危機尚未解除、大陸加快經濟調整等因素,臺灣總體經濟增長速度將持續放緩。臺統計主管部門預計2012年臺灣經濟增長率約為4.19%,但“中央研究院”等機構則預測臺灣經濟增長難以“保四”。 (未完待續)(本文作者朱磊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 經濟學博士)

本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與我網聯繫

更多精彩請點擊台灣網金融頻道 專家專欄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