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股權投資的交流與合作(下)

2012-01-12 16:28     來源:台灣網     編輯:馬迪

  臺灣內需狹小,好的創業投資項目有限,而已有的約200家VC公司競爭過於劇烈,加上大陸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臺灣VC業者沒有理由不關注大陸市場。其進入大陸市場有一些獨特優勢:一是人才優勢。臺灣島內VC業的發展較早,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士,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創業投資管理經驗。二是人脈優勢。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20多年來,大量臺商在大陸建立了良好的人脈關係,這使臺灣VC業者在大陸可以充分發揮同文同種與地利人和的優勢,爭取更多的投資機會,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資風險。三是理念優勢。與美國PE/VC業資本大部分投在尖端高科技領域不同,而臺灣的PE/VC業資本大部分投在優勢産業,且多投資在高科技企業的擴張期和上市前階段,只有25%是在創業初期,相對風險低,成功率高。美國的PE/VC業成功後平均利潤率是60倍,最小也是20倍,臺灣達到6倍就已經很不錯了,但美國80%的PE/VC業投資項目不是失敗就是持平,臺灣的徹底失敗率卻不到20%,這與其保守的性格有關,然而這種投資理念更適合目前中國大陸的國情。四是法規優勢。歐美PE/VC業一般為有限合夥制,而兩岸則均以公司制為主流。這種制度有利於強化內部治理的監督,降低風險。此外在股權設計等方面兩岸法規也有很多相似性,使臺灣PE/VC業者易於與大陸市場接軌。

  同時,也要看到臺灣PE/VC業者在大陸的劣勢,最主要的是規模有限。臺灣創業投資機構類型主要有委託基金管理公司(50%)、創業投資公司(12%)和自行負責經營(38%)三種形式,但限于規模太小在進入大陸市場方面似乎都成效不彰。大陸經濟30年的高速發展積累了雄厚的民間資本,PE/VC業者募資不成問題,而臺灣PE/VC業者對於募資額超過1億美元的項目就難以駕馭。此外,PE/VC業者的企業家眼界往往也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臺灣PE/VC業者在大陸尋找投資機會時往往受限于臺灣發展經驗,將目光局限在ICT等高科技産業,錯過許多大陸內需迅速擴張過程中出現的産業崛起機會。在大陸的經營過程中,臺灣PE/VC業者主要合夥人習慣性地不願放手交班,使主要骨幹無法出獨立操作、靈活處理的能力,導致最終的失敗。

  因此,臺灣PE/VC業者在進入大陸市場時應揚長避短,選擇適當的投資目標和投資方式。隨著兩岸金融市場不斷開放,可以和大陸相關業者成立合資的PE/VC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不一定非要採取臺商獨資的VC公司的模式。2011年7月臺灣富邦集團與大陸方正集團合作成立方正富邦基金管理公司,臺灣統一證券與大陸興業信託、臺灣國泰投信與大陸國開證券合作成立基金公司也呼之欲出,顯示兩岸合資組建基金公司方面大有可為,在PE/VC領域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方式發揮兩岸業者的各自優勢。

  2011年大陸PE/VC業出現的一個重要新情況是北京、上海、重慶三地率先試行了QFLP制度,這為外資PE/VC在中國大陸投資解除了一道障礙。QFLP(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制度效倣二級市場的QFII制度,在股權投資的一級市場引入合格機構投資者。PE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兩種類型:有限合夥型和公司型,有限合夥制度通常由兩類合夥人構成:有限合夥人(Limited Partner,簡稱LP)只出錢,不參與公司管理,可以按約定獲取投資收益的一部分,但不承擔超過出資額的虧損;普通合夥人(General Partner,簡稱GP)則是負責投資管理的,如果不存在個人過錯,LP也不得要求GP對其投資損失承擔賠償責任。QFLP制度實行前,PE/VC資金來源中只要有外資,就要受外商投資審批程式和要求限制,且外資企業資本金結匯所得人民幣資金除另有規定外不得用於境內股權投資。QFLP制度則規定:“獲准試點的外商投資股權投資管理企業可使用外匯資金對其發起設立的股權投資企業出資,金額只要不超過所募集資金總額的5%,該部分出資就不影響所投資股權投資企業的原有屬性。”外資GP所管理的人民幣基金可以名正言順享受國民待遇。但在中國大陸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即便是QFLP獲得了資格準入,額度審批、資本匯入、結匯投資、利潤匯出、清算退出等環節也都要受到外匯管理的嚴格監管。因此,該制度出臺後雖有凱雷集團、黑石集團等國際知名PE/VC業者提出申請,但因審查嚴格,直到2011年7月底也只有廖廖數家通過初審,對多數臺資PE/VC業者而言,對這種能直接進入大陸投資的新型渠道目前還處於試驗階段,如能參與當然也是不錯的投資方式與機會。

  最後,在臺灣政策許可時,大陸PE/VC業者資金也可投資于臺灣的優勢項目,建立獨資或合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本文完)(本文作者朱磊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 經濟學博士)

本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與我網聯繫

更多精彩請點擊台灣網金融頻道 專家專欄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