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進一步明確創業板並非“小小板”

2010-03-22 09:08     來源:新華網綜合     編輯:張蕾

  創業板須審慎推薦8類領域企業,去年發審通過率為79.73% 。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中國證監會昨日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創業板推薦工作的指引》,進一步明確了創業板並非“小小板”的功能定位。其中,9類領域企業的推薦得到鼓勵,8類企業列入審慎推薦名單。2009年創業板發審通過率為79.73%,未過會企業主要涉及七大類問題。

  《指引》明確要求各保薦機構向創業板重點推薦符合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方向的企業,特別是新能源、新材料、資訊、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航空航太、海洋、先進製造、高技術服務等領域的企業,以及其他領域中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成長性強的企業。

  同時,審慎推薦的領域則包括:紡織、服裝,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産供應等公用事業,房地産開發與經營、土木工程建築,交通運輸,酒類、食品、飲料,金融,一般性服務業,以及國家産業政策明確抑制的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行業。

  就審慎推薦領域的保薦工作,證監會特別強調,保薦機構應就企業是否符合創業板市場定位履行嚴格的核查論證程式,並説明論證過程和結論,尤其要重點論述企業在技術和業務模式方面是否具有突出的自主創新能力,是否符合國家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的要求。證監會對保薦機構的論證履行專家評議程式,根據評議意見決定是否受理企業的申請。評議和受理情況作為保薦機構和保薦代表人執業能力和是否勤勉盡責的考核依據。

  “創業板推出以來,從申報和推薦情況看,有的保薦機構推薦的企業主要從事傳統業務,創新能力不夠突出;有的企業選擇申報創業板僅僅是認為排隊時間相對短,發行市盈率高。這些都反映出市場對創業板定位的理解存在偏差。”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有必要通過《指引》進一步明確創業板市場的主要著力方向。

  截至3月12日,創業板已有66家企業公開發行,籌資近400億元。從行業分佈看,大都屬於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文化教育傳媒、先進製造業等行業或領域,總體上體現了創業板支援創新型企業和成長性企業發展的市場定位。

  另據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昨日介紹,去年創業板發審委共召開了40次發審會,審核了74家企業的IPO申請,其中通過59家,未通過15家,未通過率為20.27%。未通過企業涉及的問題主要包括:

  持續盈利能力問題。主要體現為申請人經營模式發生重大變化,所處行業的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對有重大不確定性的客戶存在重大依賴,以及其他可能構成重大不利影響的情況等;規範運作問題。主要體現為申請人報告期內未依法納稅,資金被關聯方佔用和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等問題;財務會計問題。主要體現為申請人報告期記憶體在會計核算不規範和會計處理不合理等問題;獨立性問題。主要體現為申請人存在市場銷售依賴、技術依賴和嚴重影響獨立性的關聯交易等;主體資格問題。主要體現為申請人報告期內實際控制人發生重大變化,出資方面存在問題及成長性不符合要求等;募集資金運用問題。主要體現為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存在不確定性或存在較大經營風險等;資訊披露問題。主要體現為申請人未按照規定真實、準確、完整地披露有關資訊等。

  去年中小板市場的發行審核未通過率約為10%。(記者 周翀)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