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厲以寧:走出“投資衝動怪圈”

2010-03-15 09:23     來源:財經國家週刊     編輯:張蕾

  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8%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3%左右……3月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為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總體目標定調。

  2010年被溫家寶總理定位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在極為複雜的形勢下,怎樣看待中國宏觀經濟上述目標?這些任務能否得以順利實現?中國經濟調結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關鍵性問題在哪?如何應對依然嚴峻的就業形勢?

  圍繞上述問題,《財經國家週刊》記者于全國兩會期間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

  GDP增長最好在8%~9%之間

  《財經國家週刊》:您如何判斷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

  厲以寧:目前宏觀經濟基礎還不是很鞏固。雖然企業訂單增加了,但很多是為了補庫存,很多企業包括外國企業庫存下降甚至零庫存。這種情況下很難説基礎已經很紮實。所以對經濟形勢我們還要進一步觀察。

  《財經國家週刊》: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將2010年通脹目標定為3%左右。2009年年底的時候,人們對2010年通脹預期比較強烈,近期則有所緩解。您怎樣看待這種通脹預期?

  厲以寧:人們此前強烈的通脹預期來自三方面的錯誤判斷。一個是認為春節後國際石油價格會大漲。我認為目前階段,石油價格主要決定因素仍然在美國,美國經濟沒有大規模復蘇的話,石油價格不會大漲。

  第二是農産品價格因素。2010年年初的農産品價格上漲,主要是季節性上漲,春節後隨著蔬菜等産品的供給增加,物價就會有所調整。

  第三,中國糧食是豐收的,這也成為通脹難以真正實現的有力因素。

  不過,年內的CPI漲幅一定程度上還要決定於經濟的增長速度。

  《財經國家週刊》:《政府工作報告》將2010年GDP增長目標定為8%左右。在您看來,2010年中國經濟會呈現怎樣的運作特點?8%的增長目標是否可以實現?對物價形勢會産生怎樣的影響?

  厲以寧:2010年中國經濟會呈現三個特點:國內增長很快;二次探底不大可能;當前重點還應該放在調結構、産業升級和自主創新上。

  我估計,今年GDP增長率會超過8%,最好結果是在8%~9%之間,最後結果有可能超過9%。如果GDP超過9%,通貨膨脹就有可能會來,物價可能到4%,而突破10%就超過了警戒線。

  如果GDP增長超過9%甚至達到10%的話,會向企業生産發出盲目樂觀的資訊,耽誤經濟的加快轉型。同時,如果一味講GDP增長,産能過剩會加劇,導致一系列問題,比如借銀行的貸款不好還了。

  走出投資衝動怪圈

  《財經國家週刊》:當前中國經濟宏觀調控面臨的主要風險挑戰是什麼?

  厲以寧:需要重點關注兩方面問題。

  一方面,社會上有一種很強的力量,擔心宏觀調控收緊,認為還應該像過去那樣實行寬鬆的信貸政策。這種阻力會耽誤整個的經濟復蘇。實際上,2009年中國的貨幣政策不是適度寬鬆而是偏于寬鬆。

  2009年的銀行放款,很大部分流向了股市、樓市炒資産。現在宏觀緊縮,這部分錢怎麼收回?房地産變成爛尾樓怎麼辦?他們害怕。這是既得利益者的問題。

  另一方面,一定要認識到,宏觀調控的總量調控有局限性,應該是總量調控與結構調控並重。

  經濟學意義上説,宏觀調控是對總需求的調節,而中國問題是結構問題,是供給問題,要靠産業政策來調節。結構調控應該放在重要位置上。

  宏觀調控主要是要讓經濟平穩增長。目前通脹還沒有到來,如果調控過頭,本來回升基礎還不穩固的經濟全受到衝擊。這是宏觀調控的一個顧慮。

  第二個顧慮,不解決問題。單純宏調政策不涉及到體制問題。如果體制上沒有大的改革,容易變成雖然宏觀調控了,但主要問題沒有解決。這主要是結構問題。

  《財經國家週刊》:您在政協大會發言中提出要通過經濟轉型走出投資衝動怪圈。如何理解您所説的"投資衝動怪圈"?

  厲以寧:中國多年以來都有投資衝動怪圈,這個怪圈是指地方政府對GDP追求的積極性大於中央政府,更加熱衷於投資,而對經濟結構調整的興趣較小。

  地方為了增加自己的財政收入和緩解就業壓力,就要增加GDP,增加投資,信貸量也隨之擴大。這樣,在全國範圍內投資的急劇上升和信貸擴張就造成了産能過剩和物價上漲。當這些引起中央政府注意時,就會出臺緊縮措施。投資被壓下去,物價上漲的趨勢也不會減緩,加上各種外界因素,經濟就容易陷入滯脹局面。

  要改變這種投資衝動的怪圈,應該通過經濟轉型來克服,而經濟轉型背後實際上就是體制改革的問題。

  《財經國家週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結構是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大主題。在您看來,"調結構"核心內容應該是什麼?

  厲以寧:最主要的是投資決策的主導權問題。現在的投資是政府主導型的投資決策,應該逐漸轉變為市場主導型的投資決策,通過經濟轉型走出投資衝動的怪圈。這是調結構的核心內容。當然,市場主導型投資決策,並不排斥某些與國防、國家安全相關的投資,還是要政府投資。

  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財經國家週刊》:您一直對就業形勢高度關注,曾提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包括就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您怎樣看近期發生在珠三角地區的民工荒現象?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

  厲以寧:各個企業的情況都不一樣,因此會有種種可能性,目前還下不了結論。不過,農民工的就業趨勢也是在變化的,過去習慣到沿海城市,現在很多人的想法是就近就業。

  如果珠三角的産業結構不改變,那麼"民工荒"將持續不止一兩年。但這種狀況一定會改變,因為企業有壓力,只有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和勞動條件才能招到人,企業會考慮轉移,或者想辦法實現轉型升級,實現機械化。

  《財經國家週刊》:"民工荒"能否説明中國的就業形勢已經明顯好轉?2009年政府部門的就業率統計似乎也比較樂觀?怎樣看待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就業率指標?

  厲以寧:有關部門目前統計的就業率是城鎮登記失業率,並沒有包括農民工在內。近期的民工荒是暫時現象,不影響中國整個就業形勢包括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

  中國今年大學畢業生630萬人,加上去年畢業尚未就業的一二百萬大學生,怎麼辦?一定要實現就業增長方式轉變。

  《財經國家週刊》:怎麼轉變?

  厲以寧:當下的中國,第二産業不可能容納更多的人,應該將就業轉移到第三産業去。

  從國外看,第三産業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龐大的勞動力都在服務業裏從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在國外主要是到現代服務業中去。

  現在發達國家第三産業的從業人員佔了80%以上,而中國2008年這一比例只有34%。此外,從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來看,發達國家超過70%,全世界平均水準是60%多,而中國只有42.6%。

  同時,緩解就業、吸收勞動力主要依靠民營經濟的發展。只有民營經濟發展了,才能夠使更多的人就業,更多人創業致富。(記者 孫雷)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