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兌付問題頻發 八成銀行高管仍願做大理財

2012-12-27 10:18     來源:新京報     編輯:范樂

  中國銀行業協會和普華永道昨日聯合發佈《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2》,其中顯示儘管近期銀行理財産品業務頻頻出現兌付問題,但仍有近八成參與調查的銀行高管對理財産品業務的發展持支援態度,表示將擴大理財産品的業務規模,同時也會關注其中的風險點。

  理財市場風波不斷

  據悉,該報告已連續發佈了四年。本次調查從今年4月至6月進行,以全國4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各總行和分行高管為調查對象,內容涵蓋宏觀形勢、發展戰略、業務發展、風險管控等十一個部分。

  臨近年末,理財産品市場亂象有再起之勢,包括華夏銀行、建行、工行等代銷的第三方理財産品相繼爆出無法到期兌付、巨虧等問題,監管層也頻頻對其“敲警鐘”。但此次調查顯示,銀行家對理財業務發展普遍持積極態度,認為不能“因噎廢食”。其中有54.3%的受訪者認為可適當擴大規模,23.6%認為應大力增加其規模。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理財産品市場在發行數量及規模方面提速明顯。銀監會紀委書記杜金富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我國銀行業理財産品年平均規模增長接近100%;截至2012年9月末,銀行理財産品餘額6.73萬億元,比2011年末4.59萬億元增長近47%。

  五成銀行家擔心資産品質風險

  在爆髮式增長的同時,其存在的風險也成為監管層、業界及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在調查中,50.9%的受訪者認為理財産品形成的大量表外資産可能會對銀行的資産品質和經營穩定帶來影響;49.6%擔憂資金投資標的面臨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超過七成受訪者對各銀行理財産品同質化、價格惡性競爭表示關注。

  對於理財産品未來的發展,參與調查的銀行家表示了三點訴求。一是進一步明確理財業務法律地位;二是轉變發行方式,由按預期收益率發行轉變為按照凈值發行。在凈值發行模式下,投資者可以按照凈值或估值獲取收益,銀行業可以根據公允價格決定開放期,一定程度上可擺脫因剛性兌付理財産品預期收益所隱藏的風險;三是公開發佈理財産品行業資訊。一位大型商業銀行的高管表示,加強理財産品行業資訊的透明度,可以幫助商業銀行及時掌握行業動態,適時調整發售節奏和産品定價,同時有助於完善行業自律,避免惡性競爭。

  - 背景

  銀監會嚴查理財産品

  近期全國多家銀行頻爆理財産品風波

  針對近期全國多家銀行頻頻爆出的理財産品風波,中國銀監會已在近日多次表態併發布通知,要求嚴控銀行理財産品風險,並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排查代理銷售第三方産品的業務風險。

  近日,有投資者從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購買的近億元中鼎財富系列私募理財産品到期卻無法兌付,但該行發佈公告稱,該産品並非該行理財産品也非銀行代銷,而是該支行理財經理私自出售。此外,建行代銷信託産品浮虧超50%,工行前員工私賣理財産品造成客戶巨虧等事件近期集中爆發,引發投資者不滿,並引起了監管層關注。

  12月11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理財業務專業委員會成立。在成立大會暨中國銀行業理財峰會論壇上,銀監會紀委書記杜金富表示,我國銀行理財産品餘額已接近7萬億元,但仍存在理財産品運作方式不規範等三大問題。

  杜金富稱,部分銀行董事會和高管層對發展理財的認識不夠,沒有從銀行未來經營轉型、提升核心競爭力方面制定理財業務的戰略定位,統籌規劃未來發展;部分機構仍存在不規範的理財産品運作方式;個別銀行存在不當宣傳、資訊披露不充分、投訴處理不及時、內控管理不嚴等問題。

  事實上,理財業務今年被監管層視為與平臺貸款、房地産貸款、影子銀行並駕齊驅的四大重點風險源。

  另據了解,銀監會辦公廳12月14日簽發的《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代銷業務風險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排查代理銷售第三方産品的業務,並在30日內向對口監管部門報送自查報告和代銷産品清單明細。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將在此基礎上通過明察暗訪的形式抽查轄內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