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 龍年熱銷勢頭不減

2012-02-28 15:48     來源:河北日報     編輯:范樂

  進入龍年後,銀行理財產品依然熱銷。記者從省會多家銀行了解到,比起去年,大家對理財產品的偏愛有增無減。

  現象:理財產品持續受追捧

  23日上午,記者在省會維明南大街一家銀行網點看到櫃臺前辦理業務的客戶不多,大廳里理財經理卻被人團團圍住,大家拿著銀行正在發售和即將發售的理財產品宣傳單一邊進行比較,一邊咨詢相關問題。

  一位40歲出頭的陳女士鬱悶地說:“我在昨天下班前接到客戶經理的電話說今天有一款90天、預期年化收益5.8%的理財產品發售,今天早晨有點事耽誤了一會,銀行8點半開門,我9點半到的,就沒買上。”

  該銀行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理財產品如果不在銀行一開門就到櫃臺來排隊基本買不上,一個方法就是用網銀購買,可這對許多老年人來說確實存在一定困難。

  在省會中山路上的工行營業網點記者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前不久,我們推出了兩款理財產品,推出一小時不到全部賣完,有不少客戶還追著問什麼時候再有。”網點工作人員介紹。

  華夏銀行石家莊分行的一位客戶經理介紹,春節以後,人來人往咨詢理財產品的現象已經持續多日,“銷勢非常好,連連刷新紀錄。”

  原因:收益高是理財產品脫銷主因

  事實上,春節後,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頻率很快,每家銀行基本上一兩周就會有一批新產品出來。為什麼大家仍然買不到?

  中信銀行石家莊分行一位理財師介紹:“收益高是理財產品脫銷的主要原因。”目前銀行新推出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調。比如90天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保持在4.8%到5.3%左右,更有銀行甚至達到5.9%的預期收益,對大眾投資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除了短期收益品種,一些半年期、一年期的理財產品收益同樣不俗,一年期的最高年收益率甚至高達7%,半年期的也基本保持在6.3%左右。業內人士分析,經歷了股市、基金、代客理財產品的嚴重虧損後,投資者終于認定“穩健投資是王道”。這些人手頭都有一定量的閒置資金,股市、樓市不敢進,收益太高的產品結果往往不兌現,不如銀行理財來得穩妥。

  風險:中老年人不應以理財代替存款

  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在許多銀行排隊爭購理財產品的以中老年人為主。在某銀行一款挂鉤投資型基金的理財產品發售現場,記者看到,到場的客戶基本以中老年人為主,許多中老年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PE”,什麼叫“合夥人”。

  “很多客戶理財產品比例都超過存款。我看到有一些老人都將存款轉為理財產品。”某銀行客戶經理人員說,他的許多客戶在接觸了理財產品後,再也不願意存款了。據調查,現在部分人購買理財產品有些盲目和過熱,他們將理財產品等同于高利息的儲蓄。

  “即使保本的理財產品也具有風險性,且客戶一旦購買,其資金不能像儲蓄一樣隨取隨用。”銀行理財師提醒說,“切不能將理財產品代替儲蓄,若閒散資金多最好結合貴金屬、外匯等做多元化投資。”

  據了解,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第一次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必須要到銀行櫃臺做一項風險評估的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了解自己可承受什麼樣的風險再去購買理財產品。雖然有了風險評估,銀行理財師也不建議客戶衝著年化收益率去購買理財產品。

  工行河北分行一位理財師說,年化收益率越高代表它的風險越大。普通人員在購買高回報的理財產品時最好要了解該產品投資的對象是什麼,而已退休的老人則比較適合穩健一點的投資,如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本報記者 劉 立)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