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陷阱多:模糊本金的現金價值

2012-02-27 10:44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范樂

  “10萬元起,年收益率25%;本金安全,收益穩定;懶人理財百萬富翁不是夢……”這是一款多麼誘人的銀行理財產品,然而,讓投資者意想不到的是,到期時卻出現虧損的結果,有的產品公開宣傳年收益率6%,到期時卻虧損16%………近期,不少銀行渠道銷售的理財產品到期,出現虧損,引起投資者的不滿,相關的投訴也非常多。

  最近幾日,本報記者兵分兩路,廣泛走訪了廣州市的十余家銀行,發現出現這種情況,與銀行銷售理財產品不規范引起的誤導有很大關係。

  不規范銷售1:銀行銷售不提示收益率區別

  1月30日,工行一款針對高端客戶發行的理財產品到期,凈值只有0.83元,投資兩年虧損16%,備受投資者質疑;興業銀行因代理銷售的一款券商理財產品,投資6個月虧損將近40%,遭到投資者的廣泛投訴。而中信銀行、渣打銀行也因境外理財產品出現巨幅虧損而備受質疑。

  “預期收益率”可靠否

  本報記者查詢了大量銀行理財資料後發現,近期出現虧損的理財產品,多是投資或者挂鉤股票和基金的產品,由于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股市低迷,此類產品收益率受到拖累。

  本報記者調查後發現,這與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習慣隨意標示預期收益率有很大關係。如工行虧損16%的理財產品,原本是主要投資上市公司股票、開放式基金及可分離債券中所含有的權證等高風險市場的產品,收益率根本無法預測,然而工行在推銷該款理財產品時,卻給出了年化6%的預期收益率,給了投資者明確的預期。結果虧損高達16%。

  而興業銀行代售的被投資者廣泛投訴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也是一款主要投資股市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其風險極高,但是銀行在推銷產品時,宣傳欄卻公然打出了“10萬元起,年收益率25%;本金安全,收益穩定;懶人理財百萬富翁不是夢;行長推薦:避險之王——東風5號集合理財……”的廣告。

  近日記者走訪廣州多家銀行後發現,大部分銀行理財經理在接受投資者咨詢時能提示風險,對股票、基金類理財產品,也不會公然給出“預期收益率”。不過在區分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具體風險解釋方面,提示仍然不夠。

  前日,本報記者來到濱江東下渡路的一家銀行網點,遇到了前來咨詢理財產品的退休老人羅阿姨,羅阿姨表示,自己好不容易攢了5萬元,看到銀行門口的宣傳黑板上寫著78天,收益率高達5%,便想購買理財產品以提高收益。不過當羅阿姨問銀行工作人員,購買5萬元78天能有多少錢收益時,銀行工作人員因為忙,拿了一個計算器給羅阿姨,要其自己算。

  羅阿姨算來算去,開始以為78天能有2500元的收益,後來記者從旁提醒,5%是年化收益率,還需要除以365天算出1天的收益,然後乘以78天,才能算出78天的實際收益。結果記者幫羅姨一算,只有534元,比存銀行3個月定存只多100多元。而當羅姨咨詢產品有沒有風險時,銀行工作人員表示,該產品保本,但是有風險,隨後拿出一份產品說明書給羅阿姨說,你自己看吧。看著長達好幾頁充滿專業術語的說明書,羅阿姨心里很沒底,最後退卻了:“還是存定期吧。”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