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幣理財“出口轉內銷”

2010-06-10 13:21     來源:國際金融報【字號     編輯:張蕾

  歐元持續低迷,外匯市場情緒低落,銀行外幣理財産品也開始“險中求生”。近日,記者在某商業銀行主頁上發現,該行一款外幣理財産品將投資範圍從外幣市場拓展到國內金融市場。而此前,該理財産品的投資範圍僅為外幣債券市場、貨幣市場等金融工具。

  某銀行一位理財經理直言不諱,今年是外幣理財産品的“冬天”,歐元瘋狂下跌,客戶都將其換成了人民幣進行投資。不難看出,作為剛性需求的存款代替品,外匯理財産品在市民投資配置中的比例越來越小,基於目前的現狀,銀行是時候作出一些調整和改變了。

  第一理財網個人理財分析師于葉陽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外幣理財産品的投資轉向國內市場,雖然目前還未形成普遍現象,但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

  “市民在投資時,儘量挑選保證本金、固定收益的外幣理財産品,儘管這類外幣産品的收益率並不高,但還是比外幣存款利率高很多。”他説。

  至於選擇存外幣還是存人民幣,他指出,投資者除了要考慮各個幣種的存款利率,還要關注幣種之間匯率的變化。換句話説,應該“買進硬通貨賣出軟通貨”。當前,從某種意義上看,人民幣已經成為硬通貨了。

  談起今年外幣理財産品的投資方式,理財師紛紛建議短期配置。據了解,今年,外幣匯率的浮動仍是影響外幣産品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比如,2009年末,澳元經歷3次加息,國內澳元理財産品的收益率也應聲上漲,短期配置不僅可以獲得外幣利率上漲帶來的收益,還可以規避外幣與人民幣匯率波動産生的差價損失。而3個月左右的投資期限是大部分理財師的建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