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理財三部曲:財商一致才能幸福

2010-05-20 15:31     來源:揚子晚報     編輯:胡珊珊

B 摳門和"富婆",天天鬧翻天

  (梅香,女,25歲)

  認識孫博的時候,他還沒現在這麼"摳門",想來一定是為了追到我,在我面前收斂了"葛朗臺"的本色。我們是在校園裏認識的,我家境比較好,從小對錢就沒什麼概念,又喜歡玩樂結交朋友,大學四年,不管跟誰出去玩,不管多少人出去玩,我都是主動掏錢埋單的那一個,所以連外號都是"富婆"。同學們都以為我會找一個多金的男人,沒想到最後竟然還是對"小男人"孫博動了心。孫博的確也是個能人,他家境貧寒,大學四年都是靠助學貸款交的學費,然而,他從大一就開始在校園裏賣電話卡,後來還在學校門口開IP電話超市,他自己投資,雇了一個人看管,畢業前,孫博竟然還組織了幾個人在學校裏收購舊貨,反正通過自己的努力,孫博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狀況,還帶動幾個家境不好的男生過上了自給自足的愉快生活。當然,孫博的功課也是一等一的,這讓我極度佩服。

  所以,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孫博。可沒想到,畢業後就籌備結婚的我們,第一次翻臉,竟然就是因為孫博的"摳門"。婚禮請客,我主張去滬江香滿樓,上海菜雅致,環境也幽雅,可孫博死活不讓我訂,説上海菜太貴,一點也不實惠,且上海菜口味不夠大眾,客人們不一定都吃得慣,最後,他給我的建議,竟然是我家附近的郭林家常菜。我倆為飯店的選擇,險些打起來。後來,婚禮現場我想要彩虹門,想要紅地毯,想要牧師,還想要成堆的鮮花和遍灑的香檳,可孫博説,花這錢,還不如捐給山區沒錢上學的孩子! 結婚的當天晚上,我就委屈地哭了,結婚後,我才發現,對於金錢的態度不一樣,真的是橫亙在我們之間的一條鴻溝。

  蜜月之後,我整理房間,竟然發現了孫博大學期間的賬本,堆起來都快一米了,他每天都記賬,精細到分。結婚一年,孫博天天要求我報賬,日常所有花銷,每天回家都得跟他説得清清楚楚。這出去上班,路上買個礦泉水口香糖什麼的,誰能記得那麼清楚,可如果我的錢包裏的錢有五毛對不上賬,他都非要逼我想起來它的去處。靠這麼芝麻大點的錢能發財?

  這麼算計,那娶我是不是早就算計好我的錢了呢?為理財的事,我和孫博幾乎天天吵,就你這樣能發財啊!錢是攢出來的嗎?是賺出來的!有這個精力幹點什麼不好!

  C既然道不同,便不相為謀

  (祖西西,女,30歲)

  我關於金錢的夢想就是:籌措資金,成就大業,哪怕是小火苗,只要遇到機遇,就把它燃成熊熊火焰。所以我畢業後這些年,先是借錢買房,後又借錢買車,雖然現在還有一身債,但是房價漲得我心滿意足。可惜上天竟賜給我一個"怕事"的老公,許兵是堅決的保守主義者,對於我任何花錢的想法不支援不鼓勵,除了打擊就是泄氣,他就知道攢點小錢過安穩日子,娶個賢惠的老婆,將來有個聽話的孩子就滿足了。這樣的男人簡直是我的禁錮。

  這幾年,我創業的念頭愈來愈強,看著天天打擊我的想法的許兵,每天守著那份死氣沉沉的破工作,我鬱悶不已。可不管我怎麼努力和許兵溝通,他都一句話,"哎呀,你就收心吧,我們現在這樣不是挺好的?"我不服,日子越過越憋氣。半年前,我無意間在市中心看到一個小門面,房租便宜得讓我吃驚,我創業的熱情瞬間被點燃。這一次,我索性不跟許兵商量,悄悄辭了職,然後拿出自己的私房錢把小門面租了下來。沒想到,我租完了門面,辭了工作,一切都準備就緒,只欠一筆啟動資金,回去跟許兵攤牌的時候,他卻對我破口大罵,一口一個"敗家娘們"。我火了,哪怕離婚,我也得把我的小店開起來!我回老家找了父母和大哥,借了一筆錢。

  我很用心地裝修我的小店,為了省錢,我連裝飾材料都自己買,自己弄,我跟許兵賭氣,好些日子窩在店裏不回家。小店終於開張了,如今,已經經營了半年,雖説還沒有風生水起,但至少賺到錢,像個樣子了。可許兵到現在還是天天對我搖頭嘆氣,不看好我的小店。我才不理他呢,就算他將來還是不支援,我還是要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業,積累我的創業資本,成就我的財富夢想。至於我們的婚姻,我暫時不想想太多。

  點評:

  別因"財商"不同起矛盾

  為"理財"爭論不休,無非是為了讓家庭獲得更多的金錢保障。也許雙方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就是各執己見。有人説,既然兩個人的"財商"不一致,那就分開理財唄。但既然是夫妻,錢又怎能分清?如果連錢都分得一清二楚,那夫妻之間的感情會不會也因為金錢的分割而日漸淡薄?

  其實,對於理財,夫妻可以各自獨立互不干涉,不把所有的錢看成共同的,把金錢的得失都看得淡一些,一切也就和諧一些了。而如果大家都把"情"擺在第一位,把"錢"擺在第二位,夫妻之間相互體諒相互理解,就不會輕易地被理財所"中傷"。談錢之前先想情,講理之前先冷靜,一切都從一個善意情感的起點出發,也就能夠相對和諧了。

  聲明: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