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支招:80後“月光族”咋攢夠結婚錢

2009-12-01 15:16     來源:遼沈晚報     編輯:胡珊珊
  案例

  付連興,25歲,單身。2008年畢業于國內某重點大學,現在瀋陽某國有公司工作。目前月薪約為5000元,加上年終獎金、崗位補助和節日補貼,付連興每年稅後收入約在8萬元左右。除了單位提供的五險一金之外,付連興暫時沒有任何商業保險。

  父母退休在家,每個月有固定的養老金,家庭條件還算寬裕,沒有太大的養老負擔,而且必要時父母還可以給予付連興一定支援。“我現在工資卡上一共還不到2000元錢,要是下個月失業我就活不下去了”,付連興告訴記者,“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月光族。過完年就26歲了,和女朋友處了也兩年多了,想攢點兒錢結婚,可就是省不下錢。 ”

  【理財目標】

  1.想在4-6年內結婚,屆時需要準備購房首付款和購車款約30萬元。2.為自己補充商業保險。3.購買適當的理財産品,如股票和基金。

  【財務狀況】

  付先生每月的生活費在1200元左右,房租800元,旅遊支出約500元,買衣服的花費在400元左右,另外每個月的上網費、K歌等娛樂費用不下200元。他特別喜歡電子産品,工作一年來已經購買了兩部手機、1個MP3、1台筆記型電腦、一部PS2遊戲機,總價下來大約在15000元。

  月光是不少白領的通病,原因並不是收入低,更多情況下是沒有控制支出。

  理財上有兩個著名的公式:支出=收入-儲蓄,儲蓄=收入-支出。從數學意義上看,兩個公式完全相同;但從理財角度看,卻有天壤之別。

  第一個公式錶明每個月收入拿到後,先滿足儲蓄的要求,然後再根據多餘部分看菜吃飯、決定支出多少;第二個公式是先滿足各種支出需求,然後再去儲蓄,存多存少完全取決於兜裏還剩多少錢。像付連興這樣的“月光族”關鍵問題就在於此,儘管他們看上去花錢並不大手大腳,但正是因為公式的運用錯誤使得他們實際上存不了多少錢。

  把每個月開支控制在2000元以內

  “80後”的年輕人,在開支方面大多比較隨意,所以導致月月光。所以説,當付先生把結婚提上日程的時候,在開源困難的大形勢下,就不得不控制支出,注意節流。建議付先生每個月的開支控制在2000元以內,即每月開支不超過月收入的33%。

  為此,建議付先生可以申請一個信用卡,平時消費可以借助信用卡來監控。

  節流的另一個辦法就是強制儲蓄。建議付先生每個月將20%的工資轉為定期存款,雖然現在存款利率低、收益率不高,但是銀行存款作為一種幾乎沒有風險的理財方式來説還是必不可少的,從長遠來看,也可以積累一筆不小的資金。

  投資基金和股票是重要一塊

  如果説付先生打算在未來幾年內為結婚準備資金的話,單純的銀行存款是不能滿足需求的,所以這種情況下,投資基金和股票就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付先生剛剛畢業,目前來説其風險承受能力較弱,所以在選擇基金和股票時最好分散投資,降低風險。

  在基金方面,建議付先生可以採取一個組合式的投資方式,在確保回報率的同時儘量降低風險:偏股票型基金50%+債券基金30%+指數型基金20%。

  至於股票方面,由於平日付先生忙於工作,不可能把大量的時間用來管理股票,建議付先生選擇一兩隻成長性好的公司,在其股價較低時買入,然後長期持有,作為長期價值投資,而不必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

  購買足夠的保險産品

  保險理財近幾年走熱的原因就是越來越多的理財産品在提供保險的同時還伴有相對較高的收益。

  付先生由於工作需要經常外出,因此在這方面購買足夠的意外傷害保險。

  建議付先生選擇理財型的保險産品,會比選擇保障型産品更好地應對通貨膨脹。比如投連險,保單現金價值可以隨著投資賬戶裏的收益不斷提升。因為投資賬戶裏的錢很大部分可以投到資本市場、股票市場,這樣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抵禦通貨膨脹。買一些投連險、萬能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通貨膨脹給保單現金價值帶來的“縮水”。

  對於剛畢業不久、事業處於成長期的付先生來説,在這個階段應該加大消費型重大疾病險的比例,待到35歲至40歲以後,可考慮增加儲蓄型重疾險的比例,每年的保險支出需控制在收入的10%以內。(王春暉 )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