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再出三記重拳 A股週一長陽再現?

2012-09-10 08:59     來源:中國證券網     編輯:王偉

  標誌長陽決定築底成功 兩大主題可重點關注

  上週五受美股大漲、差異化紅利稅及發改委批復1萬億基建項目等消息的共同刺激,A股終於出現了久違的報復性反彈。水泥機械、券商煤炭等強週期板塊集體爆發,兩市漲停板家數達70家,指數創下近8個月來最大單日漲幅。更具標誌意義的是,滬指突破了2453點以來的下降趨勢線和3067點與2478點的下降壓力線,MACD成功金叉,標誌性放量長陽宣告大盤築底成功,技術上打破下行趨勢,同時預示周線級別的次級反彈正式上演。

  政策和技術共振 周線級別反彈可期

  對於上週五行情的突然爆發,我們認為其從空間和時間都已超出了市場預期。9月6日是今年5月4日2453點調整以來的89天,從波浪理論看,運作了典型和經典的下跌5浪,特別是進入9月份,大盤處在1664到3478點上漲對應調整的極限區域。另外,上半年M頭的技術量度跌幅也在2030點附近,因此,我們判斷,上週五的放量長陽是技術面和政策面共振的結果,"一陽指"拉開了維穩行情序幕,大盤或就此開啟下半年"吃飯行情"。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當前行情是否屬根本性變化仍需經濟基本面的驗證。

  最新公佈的8月CPI數據再度反彈至2%,PPI也創出34個月新低,這種情況説明我國經濟放緩態勢仍未有效扭轉,本輪經濟尋底過程的艱難程度有可能超預期,所以,在經濟疲軟的大環境下,A股走出反轉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目前我們對行情性質的判斷仍是反彈,而在技術上看,成交量將是決定本次行情性質的關鍵,單個市場千億成交量是維持逼空行情的必要條件。

  從走勢上來講,上週五的巨量長陽對多方力量的消耗巨大,上周初突破之後在技術上需要有回踩確認2090到2100點的過程,回踩洗盤積蓄動力後大盤有望衝擊60日均線,我們認為行情的性質仍是反彈,上綜指在2242到2252點附近阻力較大。

  機構逢低暗中佈局 産業資本快步入場

  從目前的市場資金格局看,在這兩年散戶紛紛銷戶退場的情況下,機構正在成為A股市場毫無爭議的絕對主力。值得注意的是,最新數據顯示,近期各路機構紛紛逢低佈局,其中,社保基金二季度新開設16個賬戶,而QFII三個季度增倉金額超過百億元,而剛剛結束的半年報數據顯示,二季度匯金繼續增持四大行。與此同時,産業資本也在市場低迷之際紛紛出手相助,寶鋼股份打響了藍籌股回購第一槍,中國南車和中國建築大股東增持不斷。

  此外,上市公司8月份累計獲得重要股東增持1.73億股,累計增持股票市值約15.45億元,這也是今年2月份以來增持數較大的一個月。儘管近期利率和準備金率均未下調,但6月26日以來,央行連續10周在公開市場逆回購,凈投放數額累計高達4930億元,實質性寬鬆政策明顯加碼。

  重點關注穩增長和經濟轉型主題

  上週五強週期品種全線狂飆,導致市場投資風格再度出現逆轉。那麼一旦大盤次級反彈行情確立,哪些品種有望成為領漲品種呢。對此我們認為,在當前突發行情背景下,投資者不妨重點關注兩大類品種。

  首先,繼續關注前期機構抱團品種,操作上主要圍繞智慧手機、軟體應用、電子資訊、移動支付和文化傳媒,其中相關的滯脹高成長股仍可保持逢低關注。其次,重點緊盯經濟轉型受益概念,其中符合政策扶持的新技術、新科技及有消費升級題材的電子資訊、消費電子、移動互聯和新材料等,有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行情的主流熱點。

  這裡需特別強調的是,投資者應重點關注電子資訊擴散化趨勢,目前移動支付概念股表現搶眼,移動支付、消費電子、物聯網、軟體應用、網路優化和寬頻提速等相關概念股均獲得主流資金追捧,這種現象表明未來大數據、商務移動化和雲計算等三大領域有可能成為主流資金重點佈局品種。建議可中線關注其中的滯漲成長股,如藍盾股份、安科瑞、榕基軟體、新天科技、拓爾思和中海達等。另外根據央行要求,到2015年1月1日,在經濟發達地區和重點合作行業領域,商業銀行發行的以人民幣為結算賬戶的銀行卡均應換為金融IC卡,另外,央行擬從9月開始在農村啟動通過手機進行交易付款、匯款、稅費繳納、小額取現等移動支付項目試點,這些重大項目的啟動,將帶動相關電子資訊、移動支付等概念股的持續活躍,操作上可關注支付POS終端的設備製造商、制卡公司、移動支付晶片商等,逢低可關注新國都、三元達、拓維資訊和易聯眾等。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階段性熱點,我們認為,市場還應對一些主題性投資機會保持足夠的敏感度。目前市場對美聯儲推出QE3的預期持續升溫,在此背景下,投資者可對有色股尤其是黃金、稀土等小金屬及零售等受益通脹預期的個股保持中線關注,操作上可逢低關注寧波韻升、中金黃金、雲南鍺業等。此外,我國首個內貿規劃即將呼之欲出,而且這也是今年穩增長措施的"重頭戲",在此前提下,可對優質商業股友誼股份、合肥百貨和蘇寧電器等保持策略性關注。(上證)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