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量化寬鬆政策功效難料

2013-01-24 14:27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范樂

  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正在成為全球各國央行考慮的“絕招”。日本央行1月22日同意實施“開放式”的貨幣寬鬆政策,以結束通貨緊縮,該行接受2%的通貨膨脹率目標,並與政府達成協定,將共同努力恢復經濟增長。這意味著日本央行以更具約束力的2%通脹率目標取代1%的短期通脹率目標。

  2012年,在美國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之後,日本、英國和歐元區緊隨其後,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操作。

  面對正逐漸形成的全球性貨幣寬鬆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余斌表示,考慮到價格改革因素,預計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今年上漲4%。此外,全球寬鬆貨幣政策將會推動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漲,導致輸入型通脹壓力增加。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有助於修復貨幣政策常規的傳導機制、恢復市場信心。在全球經濟沒有擺脫金融危機、市場悲觀預期沒有消除之前,維持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有意義的,也是必要的。

  從英國到美國,大西洋兩岸的央行高官近來都在警告,許多國家試圖以貨幣政策控制本幣,以鄰為壑的全球貨幣戰存在愈演愈烈的危險。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認為,全球央行可能迫於各自政府壓力,陷入競相推動本幣貶值的貨幣戰。“但是,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對全球流動性擴張的影響很大。一旦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恢復、市場預期趨於樂觀,流動性擴張的勢頭就會很猛烈。當然,即使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沒有完全恢復之前、市場預期沒有完全轉換之前,局部性的、結構性的流動性氾濫也會出現。這就是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巨大成本之一。”上述資深人士表示,因此,一定要監控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恢復狀況以及市場預期的轉變狀況,監控一些重要的金融市場指標和宏觀指標,一旦指標出現基本好轉,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必須退出。

  業內人士認為,鋻於市場對2013年的經濟增長預期趨於悲觀,並且全球普遍性的通貨膨脹還未形成、美國的財政懸崖危機重重、歐債危機仍未度過危險期、日本政府債務危機也一觸即發等複雜的全球經濟形勢下,全球性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可能會存在一段時間。因此,中國的貨幣政策有必要進行結構性的鬆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