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繼續向好 內外合擊“熱錢”風險

2010-01-05 13:27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編輯:肖燕
  隨著中國經濟繼續向好,2010年國內市場的穩定有可能再次遭到“熱錢”衝擊

  短期內大規模跨境資本的頻繁流動是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和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中國面臨的最為嚴峻挑戰可能就是短期資本的衝擊。短期跨境資本也被俗稱為“熱錢”。由於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前景良好,使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眾多投資資金的首選地,大量的短期資本也已經或正準備借助多條途徑進入中國。

  比如,外商直接投資在2009年8月份以後,由之前的同比衰退近兩成突然轉變為正增長。由於“轉捩點”恰好發生在國內外輿論重新開始炒作人民幣匯率的時候,加上此後三個月的FDI同比升幅過於驚人,因此估計當中必定含有大量的熱錢,真正的外商投資流入仍然不多。

  短期資本的大進大出無疑會對中國的資本市場、宏觀經濟運作和經濟政策的效果産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甚至也不排除積聚在中國的短期資金不斷增長最終引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為防範金融風險,保證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和宏觀經濟的平穩運作,中國需要加強對短期跨境資本流動的管制。對此,可以從中國國內管制和國際金融監管兩個層次,來尋求有效管制“熱錢”流動帶來的金融風險。

  對內關鍵在穩定匯率預期

  有效管制“熱錢”的關鍵條件是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在當前複雜的內外金融環境下,穩定的人民幣匯率可以引導人民幣匯率預期,防止熱錢大規模的流入對中國資本市場産生巨大衝擊,從而可以提高中國宏觀政策調控的靈活性。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保持主要國際貨幣匯率和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對減少短期跨境流動資本的規模非常重要。

  近年來,人民幣持續、漸進升值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一邊倒”的市場預期,在國內外升值輿論鼓噪下,“熱錢”持續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國內。尤其是外匯轉換成人民幣資金可以獲取高於9%的匯兌收益和息差收入,豐厚的資金轉換所得大大刺激境外熱錢大量流入。

  對於當前國外此起彼伏的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和壓力,中國應加強宣傳和溝通,必要時可給予強硬的回擊。人民幣匯率的問題事關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平穩發展,中國將一如既往地遵循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三原則來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近期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至關重要。

  在政策制度層面,為盡可能消除短期跨境資本流動對中國的不利影響,中國應積極尋求監管短期跨境資本流動的政策措施和多樣化的操作手段。

  其一,穩步推進資本賬戶的開放。中國資本賬戶尚未完全放開是防範短期資本衝擊的重要“防火牆”,而資本賬戶的逐步放開又是中國金融體系改革深化的客觀要求,因此必須穩步推進、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

  實施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必須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準、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能力相適應,與其他經濟金融改革統籌考慮,這一進程將取決於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狀況。實際上,中國當前採取的措施也正是如此,中國需要進一步控制資本賬戶放開的主動權,防止資本賬戶的過快開放引發更大規模的短期資本的衝擊。

  其二,構建更為有效的監控機制。短期跨境資本流動的渠道具有多樣性和隱蔽性,需要多個部門的密切配合才可能實現更為有效的監測。相關部門大力合作,構建更為有效的短期跨境流動資本的監測機制。對此,應加強央行、外匯管理局、商務部、統計局、海關和司法機關等部門的資訊共用,也需要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予以密切配合。

  在具體的措施方面,建議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形成上述部門和機構之間的定期磋商機制,通過數據交流和核對,得到更為合理和權威的短期跨境資本的統計數據,發現短期資本流入的慣常途徑,進而便於相關的機構採取必要的措施。

  其三,必要時採取嚴厲的控制手段。在有必要時,應採取更為嚴厲的限制短期資本跨境流動的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手段。直接控制手段是指直接採用數量控制的方法,規定資本流動的規模,是控制資本流動較為強硬的措施之一;而間接控制手段,是指採用市場化的手段增加特定資本流動的成本以達到控制的資本流動的目的,具體包括外匯交易稅、托賓稅和無息強制準備金要求等措施。

  這些具體的措施曾經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過實踐,未來當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氾濫、資本市場大幅動蕩,或國內經濟金融發展發生困難以及宏觀調控措施不力等特別情況下,中國也可嘗試採取此類手段,有助於防範或緩解在特別時期短期資本跨境流動對中國的衝擊。

  對外加強國際監管合作

  在短期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方面,主權國家之間的監管合作極為重要,特別是有貿易和投資關係的國家之間更是如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短期跨境資本流動監控方面應發揮重要的作用,有助於加強對對衝基金等短期流動資本源泉的監管。

  同時,IMF還應改變過去的自由化和放鬆管制的理念,通過制定嚴格的時間表強製成員國向國際金融機構提供定期的資本流動狀況的報告,以此來掌握國際資本市場中短期資本的流動狀況,進而可以採取具體的措施緩釋短期流動性資本對成員國的衝擊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加強金融監管資訊的共用。通過監管資訊的共用可以提高國際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各國的監管者可以較快地了解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金融風險積聚程度等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情況,儘早發現處於監管真空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進而能夠較為迅速地採取相應的監管措施。為加強監管資訊共用,至少可採取以下措施:

  首先,金融穩定委員會和巴塞爾委員會等機構的成員國應加強定期性的監管資訊的交流,促使成員國及時了解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動態,也有利於成員國之間相互取長補短,提高監管水準。

  其次,各國之間應通過雙邊和多邊的諒解備忘錄等機制推動雙邊和多邊性的監管合作,尤其是要加強金融危機等特別時期的資訊共用力度。

  再次,對於金融機構的海外分支機構的監管,母國和東道國應密切配合,東道國應及時向母國通報分支機構的相關地情況,便於母國監管機構採取必要的行動,母國也應向東道國提供必要的資訊,提高東道國的監管的有效性。

  最後,加強金融風險預警資訊的發佈和交流,便於他國儘早採取必要的行動,及時阻斷金融風險的國際傳播路徑。

  共同防範熱錢、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熱錢的大規模流動和短時間內的迅速抽逃成為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甚至引發金融危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則在危害全球安全的同時給國際金融體系造成巨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各國之間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聯合防範熱錢流動,加強反洗錢和遏制恐怖主義融資等方面的合作。

  首先,各國應加強對包括對衝基金在內的私募股權基金的監督,通過私募股權基金的嚴格註冊制度和加強資訊披露等措施提高其運作的透明度;其次,各國應共同加強對地下錢莊的打擊力度,盡可能切斷經由地下錢莊的熱錢和恐怖主義融資的輸送鏈條和洗錢途徑;再次,各國應加強監督力度,提高國際貿易過程中計價和統計的真實性,加強各國海關之間的合作,防止熱錢等借助虛假貿易途徑進行流轉;最後,各國的司法機構應加強合作,加大執法力度,對資金的非法流動以最嚴厲的震懾。

  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統一的監管標準可以有效地防止監管套利和消除監管真空,進而提高金融監管的效力。在推動監管標準統一的過程中,應主要發揮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巴塞爾委員會推行的全球銀行業統一監管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金融穩定委員會等機構需要密切配合、加強研究,致力於各國普遍接受的統一的全面性金融監管的原則和標準的制定,在考慮各國差異並不失靈活性的情況下,穩步推動全球金融監管標準和原則的統一。

  此外,巴塞爾銀行委員會、國際互換和衍生工具協會、國際證券委員會等行業性組織也需要繼續推進本行業統一監管的進程,特別是要吸取本輪金融危機的教訓,逐步提高本行業統一監管的有效性。(王元龍 作者為天大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