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憂資産泡沬引發第二波金融海嘯

2010-02-03 14:15     來源:中新網     編輯:程軼文
  港股近期由高位回落,由較早時二萬二千點以上,回吐至近期的二萬點,市場擔心資金會流走,對資産價格造成衝擊。

  香港經濟學者關焯照2日接受本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預期大量熱錢短期內仍會留港,但當各國明年初加快退市時,資金可能在短時間內急速撤走,有機會引發金融海嘯第二波,屆時股票市場將會大幅度調整。

  關焯照表示,港股由去年初的11344點低位,反彈去年底至約23000點,近日作出一至兩成的調整,是正常的回調,加上早前出現迪拜事件、美國改革金融市場以及內地提早加息等,也令投資者較為謹慎。

  關焯照認為,隨著在港上市的公司在三月份將陸續公佈業績,港股屆時會見真章,不排除調整至19000點附近。但由於資金仍未撤離,港股仍有機會在今年創新高。

  內地早前宣佈增加存款準備金,關焯照估計,由於內地面臨通脹,相信在下半年起會再增加存款準備金和息率,估計至少加兩次,每次幅度0.5%,但相信美息在今年仍會保持低企。關焯照預期,各國在明年初會陸續退市,以防止通脹惡化,屆時資産價格泡沬便有可能爆破,股市會由牛市轉向熊市,調整幅度可高達五成,樓市亦會調整兩成。

  金管局近期亦多次重申,擔心香港會出現資産泡沬。金管局透露,截至去年11月底,內地公司仍有約77%的集資金額以港元方式存放于香港或內地的銀行體系,未有兌換成其他貨幣。內地公司于去年合共在港集資3400億港元,按此比率推算,可能有高達2600億港元集資款項仍存放于港元。至於非內地公司,視乎其集資目的,可能有部分籌得的資金會用於本地業務上,因而未有兌換外幣。但有關公司若有資金需要,資金則會被抽走。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在當前寬鬆的貨幣環境下,資産泡沫仍是最主要的風險。現時有跡象顯示香港消費物價以至資産價格通脹預期正在上升,而銀行在坐擁大量流動性的情況下有很大誘因增加貸款,與此同時,投資者亦可能因持續低利率而加大借貸,這些因素都加大本地資産市場進一步升溫的壓力。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出,最近內地收緊銀根,令部份資金流走,間接令1月份港股下跌。但他相信,即使全數2600億港元的內地資金流走,香港仍有大量遊資在港,而現時銀行體系結余逾2000億港元,仍處極高水準,息口仍無上調壓力。他相信,香港銀行體系結余的正常水準為200億至300億港元左右,若低於該水準,才會令息口有上調壓力,屆時對香港的影響才會開始浮現,但相信短期內不會發生。(記者 文青)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