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中國經濟“十二五”還須加速

  時間:2009-12-21 09: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實現現代工業化,中國經濟保持了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但是,中國工業化尚未完成,正處於關鍵時期。在這個時候,我們遇到了兩大問題:一是國際金融危機;二是未來十年碳排放量的巨大壓力。這給我國提出一個重大命題:我國的工業化將不得不用40年左右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100年的工業化路程。所以,不進則退。從這個意義上説,“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必須加快發展步伐,即一方面進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另一方面加快經濟發展。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有緊迫感,加快中國經濟發展步伐呢?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中國工業化進程還沒有完成,正處於關鍵時期。在這種時候,不進則退,中國沒有別的選擇。如果放棄快速發展進程,不僅失去大好機遇,而且將被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其他金磚三國)所趕超。而且,我國可能難以真正在世界崛起,屹立於世界先進發達國家之列。

  其次,國際金融危機帶給我們又一次機會。本輪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個國家都是一個重挫,中國也受到較大影響。但是,相對於其他發達國家來説,我國的影響要少一些。更重要的是,中國有大量的資金,有廣大的國內市場和大量的勞動力,發展的後勁非常強大。如果在這個時候停止發展,或者學其他發達國家那樣亦步亦趨,那麼我們將錯失發展良機。

  第三,時間緊迫,歷史留給我們的大發展時間不多。在剛剛結束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會議上我國提出了到2020年將碳排放量降低40%-45%的目標。即使如此,發達國家仍然不依不饒,施加壓力要我國再降低碳排放量。到時候,發達國家將用碳關稅來制裁中國,這比反傾銷和發補貼對中國産業損害的影響大得多!因此,面臨2020年的降低碳排放量目標,我國必須利用這10年尤其是近5年的時間,加速發展經濟。如果過了這一黃金時期,中國想快速發展都很難。

  當然,中國在加快經濟發展步伐之際,必須注意三個重大問題:一是避免大的通貨膨脹,因為這關係著廣大群眾的生活必需。一般説,通貨膨脹控制在5%以內比較適宜,最好不要超過10%。為此,必須要有預案,特別是針對突發的爆髮式通貨膨脹的預案,這樣不至於問題來了措手不及;第二,必須防止過度投機帶來的嚴重資産泡沫(包括房地産泡沫),資産泡沫不僅給老百姓帶來憂慮和不安,也會誘發債務危機和金融危機,危害國家經濟安全;第三,必須適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步驟地實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步減少碳排放量。為此,必須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何維達 作者為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中心教授)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