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對光大證券立案調查

2013-08-19 09:31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林天泉

  雖然經過了一個週末,但“816事件”帶給投資者的傷害還遠未平息。昨天,中國證監會通報了8月16日光大證券交易異常的應急處置和初步核查情況。證監會表示,核查中未發現人為操作差錯,原因為策略交易系統問題,已經正式對光大證券立案調查,暫停相關業務。與此同時,光大證券也發佈公告將“816事件”當天的“烏龍指”真相還原市場,並於昨天下午6點臨時召開發佈會,對事件經過進行闡述。

  □光大公告事件還原

  上午累計申報買入234億

  光大證券發佈公告詳述了驚魂三分鐘的真相。2013年8月16日,公司策略投資部按計劃開展ETF套利交易,部門核定的交易員當日現貨交易額度為8000萬元,並在交易開始前由審核人員進行了8000萬元的額度設定。

  9點41分,交易員分析判斷180ETF出現套利機會,及時通過套利策略訂單生成系統發出第一組買入180ETF成份股的訂單(即177筆委託,委託金額合計不超過200萬元)。10點13分,交易員發出第二組買入部分180ETF成份股的訂單(即102筆委託,委託金額合計不超過150萬元)。11點02分,交易員發出第三組買入180ETF成份股的訂單(即1772筆委託,委託金額合計不超過200萬元)。

  11點07分,交易員通過系統監控模組發現成交金額異常,同時,接到上交所的問詢電話,迅速批量撤單,並終止套利策略訂單生成系統的運作,同時啟動核查流程並報告部門領導。為了對衝股票持倉風險,開始賣出股指期貨IF1309空頭合約。截至11點30分收盤,上午累計申報買入234億元,股票成交金額約為72.7億元,累計用於對衝而賣出的股指期貨IF1309空頭合約共253張。

  下午在期貨市場反手做空

  自導自演了驚魂三分鐘之後,光大證券在午後再度鋌而走險,反手在期貨市場上做空彌補,有投資者在網上吐槽表示:“這是用一個錯誤,去補救另一個錯誤啊,完全無視法律法規。”

  由於當天增加了72.7億元股票持倉,公司需要降低持倉量,從當天下午開始,一場圍繞著使用股指期貨賣出合約做全額對衝的戲碼又不幸上演。

  下午開盤後,策略投資部開始通過將已買入的股票申購成50ETF以及180ETF在二級市場上賣出,同時,逐步賣出股指期貨IF1309、IF1312空頭合約,以對衝上午買入股票的風險。據統計,下午交易時段,策略投資部總共賣出50ETF、180ETF金額約18.9億元,累計用於對衝而賣出的股指期貨合約共計6877張,其中IF1309、IF1312空頭合約分別為6727張和150張,加上上午賣出的253張IF1309空頭合約,全天用於對衝而新增的股指期貨空頭合約總計為7130張。

  □追問

  光大證券“烏龍”事件五大疑點

  賣空股指期貨對衝是否涉嫌內幕交易?

  光大證券公告稱,16日11時07分,該公司交易員通過系統監控模組發現成交金額異常,隨後為了對衝股票持倉風險,即開始賣出股指期貨空頭合約,當天下午開盤後,光大證券開始通過把所買入的股票申購成50ETF以及180ETF在二級市場上賣出,同時逐步賣出股指期貨空頭合約。據統計,加上上午賣出的253張IF1309空頭合約,光大證券全天用於對衝而新增的股指期貨空頭合約總計為7130張。

  如果説光大證券11時

  07分之前的買入操作是無意為之,那麼之後的賣空行為則屬有意之舉。然而,就在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正大舉對衝自身風險的同時,大量投資者仍然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搶購股票。

  根據公開資訊,光大證券14時才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公告,而投資者大約在14時30分左右才看到這一資訊,明白早盤股票突然暴漲的真正原因。這樣來看,光大證券的對衝操作是否屬於內幕交易?這一點值得監管層認真調查。

  72億元股票今日是否可自由賣出?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18日明確,依據有關法規,8月16日全天股市交易成交有效,能夠順利交收,整個結算體系運作正常。

  錯誤交易並非一定是“烏龍指”或系統故障,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都對撤銷錯誤交易進行了明確規定,但在A股市場,這一制度依然缺失。

  既然錯誤交易只能被認定有效,那麼光大證券在16日上午買入的這72.7億元股票是否會被凍結?

  眾所週知,光大證券當日買入的股票多為銀行等權重股,且金額巨大。銀行股近期一直不被看好,經此“烏龍”事件的打擊,未來走勢更難預測。如果在19日開盤之後,光大證券為止損即大量賣出這批股票,勢必對市場行情産生重大影響。而在監管層的情況通報中,並沒有看到關於這72億元股票如何處置的內容。

  高位買入的投資者損失能否得到賠償?

  在光大“烏龍”上演的過程中,大批投資者看到股市暴漲,誤以為有重要消息發佈而盲目跟風買入,T+1的交易制度使投資者高位買入的股票當日難以拋出,而且市場短時間內的劇烈回調也讓投資者難以迅速出手平抑損失。

  光大證券在公告中承認:“因本次事件對投資者可能産生的損失,本公司將依法履行應盡的職責和義務。”但對於賠付方案、賠付金額、涉及投資者範圍等重要資訊均無回應,只是對投資者致歉。

  從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的表態看,證監會目前已對光大證券立案調查,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處理。但無論是證監會,還是光大證券,對事件的定位均為系統

  問題,而尚未發現人為操作差錯,這就意味著投資者索賠難度加大。

  有專業人士指出,如果本次事件是由光大證券有意操縱市場的行為所引起的後果,投資者的損失應當由光大證券負責賠償;如果事件確實是由於系統問題導致,光大證券對投資者損失的賠付將大大減少。

  資訊披露滯後交易所是否應承擔責任?

  股票交易貴在資訊公平。在光大“烏龍”事件中,投資者在三個多小時後才知道事件的初步真相,這讓人不由懷疑監管層的反應速度。

  在18日的通報中,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説,光大事件發生後,中國證監會迅速作出反應,組織單位立即進行應急處置和核查。並在了解情況後立即督促其採取對外公告説明情況等。根據光大證券的公告,16日11時07分公司就接到上交所的問詢電話。交易所的確在第一時間就關注到了異常情況並採取了行動,但並沒有及時將資訊公開。從11時07分到14時30分左右,投資者都處於懵懂狀態,市場傳言滿天飛。

  “作為一線監管者,交易所應該有多種手段也有責任及時處置此類應急事件,以把錯誤交易對市場的影響和對投資的損失降低到最小。”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説。

  事件會否重演?

  光大證券“烏龍”事件讓人們對券商內控機制頗為擔憂,也更加擔心如果後續處置不當此類事件恐將重演。

  看到規模不算最大、影響力也不是最廣的光大證券因一個小小的“烏龍”,竟可以撬動滬指快速上漲百點,其他更具備實力的券商是否會蠢蠢欲動,用更為隱蔽而低調的方式來操縱市場?

  更何況在券商加速設立分支機構、基金公司大股東頻現券商身影、各類不涉及資訊披露的私募基金充斥股市的背景下,券商和其他機構聯合,一手做股市、一手做期指,在兩個市場間玩“蹺蹺板”,坐收漁利而穩賺不賠將會更加容易且難以察覺。在這一有意或無意為之的過程中,金融機構有多種手段降低損失甚至謀取收益,交易所也得到了鉅額手續費,只有投資者,在暴漲暴跌的恐慌中承受著資産損失的“步步驚心”。

  因此,對於此次“烏龍”事件的懲處絕不是責罰一家證券公司,而是事關整個資本市場的公信力。如果懲罰過輕,其他券商必將因為操縱成本過低而躍躍欲試,在混業經營成為金融發展大勢、網際網路金融方興未艾、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層出不窮的當下,只有提高違規成本,才能恢復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

  □光大發佈會

  套利策略系統失效

  經初步核查,事件産生的原因主要是策略投資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統出現了問題,該系統包含訂單生成系統和訂單執行系統兩個部分。核查中發現,訂單執行系統針對高頻交易在市價委託時,對可用資金額度未能進行有效校驗控制,而訂單生成系統存在的缺陷,會導致特定情況下生成預期外的訂單。由於訂單生成系統存在的缺陷,導致在11時05分08秒之後的2秒內,瞬間生成26082筆預期外的市價委託訂單;由於訂單執行系統存在的缺陷,上述預期外的巨量市價委託訂單被直接發送至交易所。

  對此,光大總裁徐浩明表示,因為11時02分下單之後在150秒內未得到回報反饋,就重復下單,導致大量産生,是系統邏輯判斷錯誤所致。事情發生後,公司積極配合監管部門進行調查,封存數據和文檔,公司及時暫停策略投資部新增套利系統。

  對衝也是國際慣例

  對於被動形成持倉的72.7億元,轉頭就進行賣空對衝的行為是否涉嫌違規,光大證券總裁助理楊赤忠表示,出事部門策略投資部主要是要追求風險對衝,事發之後該部門確定儘量減倉,把所有股票換為ETF。

  當日減倉18億,由於流動性問題,只能用股指期貨對衝風險,也是國際慣例。

  積極履行賠償義務

  在昨天的發佈會上,針對股民的賠償問題,光大證券董秘梅鍵表示,立案調查後一定會有結果,會全力以赴,認真配合證監會調查,這個基礎上,對投資人可能出現的損失,依法履行賠償的職責義務。目前還在進行調查,給光大證券和監管部門一些時間。

  □證監會表態

  光大內控缺陷明顯

  未發現人為操作差錯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經初步核查,光大證券自營的策略交易系統包含訂單生成系統和訂單執行系統兩個部分,存在程式調用錯誤、額度控制失效等設計缺陷,在核查中尚未發現人為操作差錯,但光大證券該項業務內部控制存在明顯缺陷,資訊系統管理問題較多。上海證監局已決定先對光大證券採取行政監管措施,暫停相關業務,責成公司整改,進行內部責任追究。

  同時,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光大證券正式立案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依法作出嚴肅處理,及時向社會公佈。

  上述發言人指出,當前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本充足,流動性充沛,風控合規體系健全,業務運營規範穩健。此次事件是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以來的首例,是一起極端個別事件,但暴露出的問題足以引起整個證券期貨行業的高度警覺,必須以此為鑒,舉一反三,吸取教訓,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堅決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證券監管部門和證券期貨交易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一線監管,完善監管制度和規則,確保市場安全有效規範運作,切實維護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評論 

  不對等的博弈:

  當T+1和漲跌停板遭遇T+0

  16日這次難遇的A股奇觀中,絕大多數的股票投資者和期指投資者經歷了一場財富過山車遊戲。這場讓投資者損失慘重的“遊戲”暴露出不對等的博弈:當T+1和漲跌停板遭遇T+0,監管層沒有把保護廣大股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傾向性地保護機構挽回損失,此外,更重要的是暴露出國家金融安全存在很大隱患。

  A股市場的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由於現行的T+1和漲跌停板制度,現貨市場的投資者被限制在當天買入股票後,第二天才能賣出,當然,如果遭遇跌停板,則乾脆失去了立刻糾正錯誤的機會。而股指期貨市場的投資者,他們隨時可以糾正自己的錯誤。當T+1的現貨遭遇T+0的期貨,現貨的節節敗退似成定局。

  上週五光大期貨持有股指期貨主力合約IF1309賣單量10194手,比上日激增7023手。雖然董秘對當時給媒體的虛假回復是有意為之,但對滬深股市大盤構成特大衝擊,如果不是下單失誤則光大證券涉嫌操縱證券市場,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由此看來,光大證券恐怕在劫難逃。這只是不對等博弈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通過操縱現貨市場,實現期貨市場做空賺錢,可能是更大的隱患。這是A股T+1與股指期貨T+0的制度漏洞造成的,只有同樣採取T+0的方式,才能使股指期貨市場和股票市場更加配套,風險才能實現對衝。光大事件可以明白實施T+0的現實意義,T+0不是為了炒作,而是為了公平,為了及時糾錯和應對突發事件時不作待宰羔羊。

  中國證券市場雖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內幕交易、大股東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等等侵害中小投資者的現象屢有發生,在通往資本強國的道路上,我們必須加強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

  在光大事件之後,風險防控機制的完善也再度受到了關注。此事件表明在我國金融創新品種不斷擴充、量化與程式化交易佔比日益增長的今日,監管部門與機構投資者對風險的管控和防範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中國資本市場當前最急迫的問題,其實是要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創新,讓市場真正有效起來!或者説,中國的資本市場,要有與世界強國相媲美的市值以及穩定性。這個時候不僅要提倡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而且是要加快這個步伐,同時進一步利用資訊化的手段,從技術上將網路金融安全這塊做好。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