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改革加速 效果或“喜”憂”參半

2013-08-05 10:1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編輯:林天泉

  中國保監會日前宣佈經國務院批准,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正式啟動,新的費率政策將從8月5日起正式實施。

  據了解,本次費率改革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放開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將定價權交給公司和市場。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按照審慎原則自行決定,不再執行2.5%的上限限制。二是明確法定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標準,強化準備金和償付能力監管約束,防範經營風險。改革後新簽發的普通型人身保險保單,法定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不得高於保單預定利率和3.5%的小者。

  分析人士指出,放開人身險費率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在7月20日,銀行貸款利率已經實現市場化,此前券商佣金率也早已實現市場化,而保險産品費率的改革要相對滯後許多。

  此次人身險費率市場化的改革,可能是保險行業加速參與金融改革的信號。

  與銀行相似,保險公司實際投資收益率高於預定利率的部分(還要扣除部分附加費用),就是保險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即業內俗稱的“利差”。據悉,現行人身險費率的規定始於1999年。由於當時高利率保單所帶來的普遍“利差損”,保監會規定人身險預定利率(預定利率是指保險公司在産品定價時承諾給客戶的投資收益率。)不得超過2.5%,旨在解決保險行業當時普遍存在的利差損。之後由於預定利率過低,投資收益不佳,人身險産品相對而言吸引力降低,這讓人身險市場化改革的呼聲再次高漲。2010年,保監會就人身險費率市場化公開徵求意見,但是據了解由於當時部分規模較大的保險機構提出異議,最終未能成行。

  2013年3月,保監會向保險機構下發《關於開展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試點的意見》(下稱《徵求意見稿》)及具體實施辦法等文件。根據《徵求意見稿》,人身險預定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實行“四步走”的步驟進行。其中第一階段即為開展普通型人身保險和項目掛鉤保險産品的費率政策改革試點。

  部分保險機構負責人在日前召開的保險業深化改革培訓班研討會上也提出,保險業市場化改革時機已經成熟,市場化改革有利於提高行業競爭力,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人身保險預定利率、商業車險費率等改革,逐步實現市場化的定價機制。

  在保險業深化改革培訓班研討會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表示:“前端的産品預訂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主確定,後端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由監管部門根據我國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曲線等因素進行調整。”

  預定利率的放開意味著壽險公司在定價權上將擁有更多自主權和靈活性,但市場人士看到更多的則是放開背後會給整個行業帶來的不確定性,即導致壽險公司保單成本的必然上升,若因此而引發價格競爭,那整個行業的盈利能力將面臨挑戰。

  業內人士認為,對於一些傳統險佔比稍高的保險公司,在告別“2.5%時代”的短期內可能會面臨傳統險保費增長較慢、利潤率有所下降等風險,但長期來看,預定利率的升高能夠提升保險産品的吸引力,保險公司可採用以量補價的方式消化影響,最終可提高保險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如今,普通人身險産品“先行”符合分析人士普遍預期,即央行此次僅放開貸款利率下限,但存款利率不變,穩健的方案將傳導至保險業,第一階段改革將僅針對傳統壽險産品。

  不過,保險業內人士表示,費率市場化後會導致壽險公司在傳統險産品上展開價格競爭,尤其是一些中小保險公司可能會採取較高的利率出售産品,最後逼迫大保險公司加入到價格戰中。對於一些保障型業務佔比相對較高的保險公司來説,預定利率的放開對它們也是“喜”“憂”參半。提高一兩個點的利率它們或許可以“搶”回保費,但一旦如此,保險公司的運營風險將會上升,盈利能力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